北京的张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卡民”,手头仅健身俱乐部会员卡就有近十种。“我和同事们有个共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现在健身场馆又多又方便,下班后,三五个人打打羽毛球、健健身,周末去游泳、爬山,感觉挺好的。”
和张先生一样,他56岁的母亲王大妈也有自己健身的好去处。每天早上7点,她会准时来
王大妈一家的“幸福健身”,已经日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中一道常见的风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都能在身边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
健身活动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最直观的证据,就是随处可见的健身设施。在上下班路途中,在小区楼下的空地上,各式健身器材随时恭候着。“这能让市民很方便地进行锻炼,所以叫做‘全民健身路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说。
从1996年广州建成我国第一条健身路径至今,目前全国各地已建设“全民健身路径”3万多条,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近2000万平方米。
室外场地扩展的同时,以综合性室内场地设施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7年年底,仅国家体育总局资助建设的中心就达106个,这些中心大多建在城市社区,便于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活动。
今天,随意走进一个社区,形式多样的社区运动会、家庭趣味运动会等精彩纷呈。2005年,北京市连续举办了两届和谐社区杯乒乓球比赛,每届近300万的参与人数创下了全市群众体育比赛之最;在上海市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节中,彩球操、25式关节操、海派秧歌等特色健身项目,成为松江、奉贤、三林等地社区的“金字招牌”;天津市在春节期间以社区为单位举行“健身大拜年”活动,使健身活动融入喜庆的节日气氛之中……
全民健身活动百花齐放,其科学水平也节节提升。到2007年底,全国具有技术等级称号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近45万人,使市民们有了自己的“免费教练”。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公益性体育活动相映成辉的,是各个健身会所人流如织的场面。年轻人身背球拍在运动场所间“赶场”,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球类培训班,跑步机、健骑机走入千家万户……体育消费已成为都市生活新时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6.8%,而体育用品销售增幅在20%以上。
“目前,我国‘以街道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以群体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点)及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社区广大成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盛志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