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红十字会精神世代相传

2008-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文 我有话说

中国红十字会是我国至今唯一的有百年历史的社团组织,其奠基人和创始人吕海寰,对中国红十字会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吕海寰(1842-1927)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山东掖县(现莱州市)人。少时家境清贫,1867年应试考取举人后入兵部任职,1884年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得赏识而涉入外交。1895年任江苏

常镇(今常州、镇江)通海道台,1897年出使德国和荷兰大臣,1901年5月任满回国后,先后担任工部尚书、会办商约大臣、兵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等职。尽管身为高官,但贫寒的出身使吕海寰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这成为他后来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原因。

1894年甲午海战后,中国内忧外患,民众生活更加艰辛。吕海寰时任江苏常镇通海道台,当他看到当地群众因贫困而被迫将刚生下来的婴儿溺死时,设法捐资设立了保婴局,以保护婴儿的生命;当他看到镇江船坞泥沙淤积,导致每次遇到风暴船家都无法进港躲避风雨时,设法筹款开挖淤泥,疏浚船坞码头,以供遇险船舟安泊……多次慈善工作为他后来创建中国红十字会积累了经验。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三省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接济。当时吕海寰在上海任会办商约大臣,他认为救死扶伤施行人道主义是当务之急,于是与工部左侍郎盛宣怀、驻沪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约集上海官绅和各国驻沪商业代表共同商议相关事项。在吕海寰的积极推动下,1904年3月10日,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并公推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为领袖,沈敦和、任锡汾、施则敬、任凤苞为中国总董,教士李提摩泰、英人威金生、法人勃鲁纳、德人宝隆、美人格雷等为西国总董。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一方面发布公告,邀集众官绅募捐筹银共计20万两,另一方面上折朝廷支持,得到清政府认可和资助白银10万两。与此同时,还电请日俄两国承认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可依照日内瓦红十字总会的公约给与保护。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随后的战地救护、医院开办、难民安置、放赈救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救助活动,功绩卓著,在国内赢得了很高赞誉,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个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设立之初,吕海寰认为“亟应就此立订中国红十字会规模,期于可久可大为主”。日俄战争结束后,吕海寰一直在考虑红十字会的“善后持久事宜”,与吴重熹联名上折奏报:“拟在上海设立中国红十字会,购置地亩,建造医院学堂,以立基础。但需款甚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曾先后筹款共计641,900两,现只余105,000两,无力支持。而在政府也库款奇绌之时,不敢再呼吁政府施恩。”吕海寰经与人反复筹商,遂向政府建议,像各国红十字会一样,由国家发帑和官民合筹来解决,即国家出些钱,会员出些钱,志士捐些款,以及经营事业产生一些特别收入等共同解决经费问题。这是非常有效的经费解决途径,这种官民共筹合办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几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先用余款在上海购地以用于建造医院、学堂、会所。经费募来后,先后办起同济医院、德医学堂,并挑选聪颖华童送该学堂学习,八年后毕业,轮流去医院临诊,以为红十字会培养医务人员。

为了进一步巩固红十字会根基,吕海寰等多次上奏朝廷详细汇报红十字会的办理情形,并奏报《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经多年努力,1910年清政府奏准《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按日内瓦新约办理,还提出制备红十字会标志、勋章及使用规定等。这一年吕海寰奉调回京任外务大臣,清政府派在上海任职的盛宣怀出任大清红十字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去职,10月26日清政府再派吕海寰出任大清红十字会长兼慈善救济会长,总部也从上海迁至北京。这一年清朝覆灭,民国成立,大清红十字会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吕海寰被公举为第一任全国红十字总会会长。

吕海寰深知,只有中国永久拥有红十字会主权,其红十字事业才能持久发展。为此,为推动促成我国加入国际红十字会,他经过了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1912年1月1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通过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正式会员,吕海寰在奏折中所希望的中国红十字事业“经久”发展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1912年5月7日至17日万国红十字会第九次大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吕海寰派四人代表参加了大会,引起了全体会员国的关注。同年10月,为了解决战时各地自行创立分会,虽宗旨相同而手续互异的情况,在吕海寰的倡导下,中国红十字会统一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解决了中国红十字会多头领导和管理混乱的状况,把中国红十字会建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和强有力的组织。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吕海寰积极组织医疗队伍赴战地救护,组织力量掩埋尸骸,每天通过来往电文掌握现场情况,联络指挥解决各地疑难问题。虽然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政府,但吕海寰仍向清政府申明坚持红十字会不分畛域掩埋骸骨,医治伤残被难人民,设法加以抚恤等。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中实行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援助的行为,得到了孙中山总统来电嘉奖。

从创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到辞世的二十多年间,吕海寰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红十字会的岗位。他与其它领袖、总董和各分会会员、医护人员,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舍生忘死,营救受伤民众,并取得显著成绩,为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不仅如此,在他担任中国红十字会领导期间,他让中国仁人志士传统的慈善道德跨越了种族和国界:中国红十字会曾向美国旧金山汇款抚恤旧金山地震中的华侨、捐款8000银元救济欧战难民、捐款2000银元救助日本鹿儿岛地震难民、派救护医疗队赴海参崴参加国际救护工作……

吕海寰曾经对家人说:“我只想做中国红十字会的会长”。晚年的时候,吕海寰把自己在北京崇文门喜鹊胡同的住宅的一半捐出作为红十字会总会的会址。1920年吕海寰已78岁高龄,他辞去了会长职务,但仍被推为名誉会长。直至1927年病逝于天津,终年85岁。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孜孜奉献直至终老之日。

吕海寰对红十字事业倾注了无限心血,他在发展中国红十字会事业方面的重要贡献可归纳为三点:一是领导创建了中国红十字会;二是加入国际红十字公约,促成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制度化、规范化、持久化;三是实现中国红十字会的团结统一。他无愧于“中国红十字会先师”之誉,我们后代有责任要继续让红十字会精神世代相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