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广泛而持久的变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近年来,法库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
用现代化理念谋划农业,带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用现代化理念谋划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前提。法库县坚持“工业立县、农业富民”,改变过去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立县、资源转化”战略,在着力做大做强做优陶瓷、农产品加工、木业、新能源和轻工家电产业的同时,培育和引进了万寿菊、树莓、葡萄、畜禽等一批辐射面大,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牵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格局。
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几年来,法库县努力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了主导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万寿菊、蔬菜、花生、树莓、葡萄、畜牧等6个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发展辣椒产业,使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区基地种植面积达85万亩。推进了专业乡村和种养业小区建设,使全县三分之一的村基本实现“一村一业”。深入推进林权改革,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全县造林面积总量的97%。加快推进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引进了玉米深加工企业,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打破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瓶颈”。
大胆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几年来,法库县充分发挥“农联”作用,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企业+协会+品牌+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农民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良性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200个,发展农民会员1.56万人,带动全县4.6万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几年来,法库县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围绕陶瓷、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经济区建设,培训专业农民。通过强化“普九”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聘请农业专家组成巡诊团、选拔优秀青年农民上大学、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等措施,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了农民群众科技素质及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引导,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挥其“示范窗口”和“孵化器”作用。通过建设冷、暖棚富民经济小区和村外富民畜牧小区,加快了设施农业和集约农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和增收潜力。法库县积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按照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一是积极发展品牌农业。以辽宁孟家现代农业园区为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绿色品牌农业。全县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五龙山牌”葡萄成功入选2008奥运会推荐果品。二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在争取国家财政为每户农户补贴2000元的基础上,安排技术人员为农户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设沼气池。全县已建设沼气示范村74个,累计近3000农户使用上了沼气。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成功推出了“观花海”、“采食鲜果”等生态农业旅游品牌,丁家房镇的五龙山景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体部署,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法库县坚持以县城为平台,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等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近几年来,重点实施了棚户区改造、法库门大街景观大道和路基改造等46个生态卫星城建设项目,推广了日光温室、新型肥料、新型低毒高效农药、无公害栽培和绿色食品生产等新技术成果。二是积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开展村党支部进档升位和党员“设岗定责”和村务公开等活动,扎实开展了“创建和谐乡(镇)村”暨“五进农家”、“学习型村镇”及“知识型农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级农业投入逐年递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得到较好落实。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14838名参合农民办理了医药费补偿手续,补偿金额达到985万元,使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8%。134家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2007年,将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低保。扎实推进了“绿色村庄”建设和“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启动了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
(作者系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