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仓,聚集着一百多家技术密集型德资企业,生产领域涵盖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等,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这里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
当记者走进太仓德资企业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具有德国风格、新颖别致的厂房,与蓝天绿树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欧洲小镇风景画。
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的试探性投资,到如今上百家德资企业聚集,太仓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前来投资创业?
一个很“小”又很“大”的城市
记者在太仓多次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93年春,德国巴符州议员、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第一次来到太仓,就被太仓安静、清新的环境所吸引。他“试探”着在太仓投下了50万马克,创建了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
“太仓路边那些高大的水杉树,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德国的黑森林。”克恩-里伯斯中国业务集团总经理张臻伟介绍说,公司成立之初只有9名工人,租用厂房,但现已成为一个拥有6家子公司、400多名员工、10万平方米厂房、多条先进生产线的现代化企业,主打产品安全带弹簧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70%。
全球最大机床厂之一的德国埃玛克集团太仓公司总经理何皓然对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情有独钟:“在德国,太仓被称为德国的小南部,在这里我们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政府很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主动帮助我们,办事效率很高。”
在斯坦姆博士“第一个吃螃蟹”的影响下,生产世界一流轴承的舍弗勒公司来了,生产世界先进气(液)压缸冲压设备的托克斯冲压技术公司来了,生产新型建筑紧固件系列的慧鱼公司来了……太仓逐渐形成了以精密机械、汽车配件、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据介绍,前期进驻的德企90%以上实现了增资扩产。
“借梯上楼”放大资源优势
面对纷至沓来的德国客商,太仓坚持科学发展,诚信为本,精心打造投资环境。自太仓开发区创办起,就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德企在这里稍成气候时,太仓开发区建设者们又敏锐地发现,这些德资企业具有用地少、产值高、环保好、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于是,他们把培育德资工业小区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政策上加以引导,工作上重点扶持,为德资企业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据介绍,落户太仓的115家德资企业,累计用地不到2000亩,但亩均投资强度超过50万美元。开发区呈现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双高”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006年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从1993年至今,太仓开发区借梯上楼,先是把自身的资源优势放大,构建高速公路网,拉近与上海的距离,发展自己的港口,开辟自己的航线,密切了与国际间的交流。以此为契机,开发区又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框架下,想方设法把上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自己的招商强势,放大“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新兴区。目前形成的太仓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和江苏省软件外包基地三大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德资企业。
太仓市市委书记浦荣皋告诉记者:“只要有意向来太仓发展的德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投资多少,我们都抱以真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双元制”培养技术蓝领
走进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的“特殊”车间,记者看到一位德国技师正在给工人现场讲解技术要领。据介绍,这个车间就是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的“培训车间”,不过它的“产品”不是机器或零部件,而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铸造”出来的模具机械工。
太仓市市长谢鸣告诉记者,投资太仓的德资企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技工。为了破解“技工荒”难题,2000年初,太仓经济开发区与德国巴符州政府、克恩―里伯斯公司、慧鱼公司及太仓职业学校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
据太仓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由职校、企业双方共同投入场地、设备和师资,学校负责招生、文化课教学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负责采用德国的考核和课程标准开展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除了这个培训中心,太仓还有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工人(太仓)培训中心,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等多个“双元制”教育培训中心。
“‘双元制’是我们吸引德企的‘秘密武器’,为太仓培养出了上千名技术蓝领,解决了企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难题。”谢鸣笑着说,“‘双元制’的成功,既得益于太仓已形成的德企环境,反过来又推动了后来的德企来太仓投资。”职院、职校加上德企,构成了太仓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