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以上的社会志愿者、数十万名拉拉队志愿者……
可以说,奥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
的盛会。
奥运志愿者是代表奥林匹克理想、体现奥林匹克文化、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奉献奥林匹克事业的形象大使。
在奥运的各个角落,你会看到他们亲切的笑脸,你会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汗水之外,他们收获的是一份精神的享受。
丽菲玛(左)黄勤翼(中)丁佩之(右)
“我不是运动员,却与奥运这样近距离的接触,我会尽全力地服务它,睁大眼睛观察它,感受它,我感激于我是志愿者。”
志愿者这个称呼对于这个叫丁佩之(图右一)的23岁姑娘并不陌生。还没走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门,她已经为国际刑法大会、中国希腊贸易洽谈会进行过志愿服务。但要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专业志愿者,她还是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奥运术语、场馆简介、礼仪、外事等培训和考核。2008年5月,她终于成为了一名承担国际奥组委联络工作的专业志愿者。
早在去年,丁佩之就已经开始了为北京奥运会工作了。维尔布鲁根――协调委员会主席,他是国际奥委会授权,驻京对2008奥运会所有决策工作进行具体的协调、洽谈以及汇报的奥组委中一位核心人物。而他两次来华参加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工作组会议,都是由丁佩之陪同的。她的工作是为维尔布鲁根安排行程,传达信息,沟通和协调。“他很忙,需要面对很多突发事件。而且参加的每一个会议和洽谈都有非同寻常的关键意义。所以,在做行程协调时,我必须顾全大局,足够谨慎。”这两次的陪同,让佩之接触到了奥组委官员,也熟悉了他们的做事方式,成了她正式开始奥运志愿工作的两次“练兵”。
在志愿工作中,丁佩之更喜欢“丁同志”这个称呼,区别于“丁同学”,这个称呼里包含着对她更严格、更专业的要求。陪同贵宾出席会议,她一向脸挂自信的微笑,一身合体的职业装;为奥组委官员协调工作,她注意措辞规范、礼貌而又不卑不亢,“虽然我只是一个志愿者,一个学生,但我从来以一个成熟高端的标准要求自己,把自己当作一名奥运的工作人员,我知道专业来自细节,更知道自己的身份需要负怎样的责任。”
“我不是运动员,却与奥运这样近距离地接触,我会尽全力地服务它,睁大眼睛观察它,感受它,我感激于我是志愿者。”丰富的志愿者经历让她显得比同龄人成熟,而成为奥运志愿者却还是让她显露出孩童般的兴奋和跃跃欲试。不到一周,奥组委的主要官员将陆续抵京,丁佩之不知道会有怎样重要的工作等着她,“我已经接触了一些奥组委的官员,他们热情、快乐,积极向上。虽然工作日程很紧张,但他们效率高,做事井井有条,享受生活,热爱运动,每天都会挤出一些时间游泳、跑步。他们知识的覆盖面广,对政治、经济和历史领域有很深的研究,我对他们很敬重,带着这种敬重工作,会让我投入十二分的努力,我深信,我能称职地完成工作。”
“北京奥运会能给更多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而成为奥运志愿者,能给我为这个古老而热情的国家尽一份力的机会。”
最初见到丽菲玛(图左一),她拿着记者的名片提了一个让记者吃惊的问题:“你叫刘茜?如果不是你告诉我,我会叫你刘西的,汉字是形声字,你不叫刘XI吗?”这个非洲姑娘学习汉语还不到两年,她对汉字的规律居然熟知到这个地步!而使她努力学习汉语的动力就是当一名奥运志愿者。
23岁的丽菲玛来自尼日利亚,在北京语言学院汉语进修学院学习汉语。因为穿上了蓝色的奥运志愿者服,将在首都机场为各国运动员和游客服务,这个暑假,丽菲玛格外忙碌。
丽菲玛2006年9月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在此之前,她在大学里主修法语专业。初到中国的丽菲玛因为语言不通,经常迷路,可她经常得到路人的帮助,把她带到她要去的地点,这让她爱上了这个国家,并且想为它做些事情。2007年,奥组委相关部门到北京语言大学招奥运会的志愿者,丽菲玛同其他同学一起报了名,许多同学得到了通知,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而丽菲玛却因为汉语不过关没有通过面试。“北京奥运会能给更多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而成为奥运志愿者,能给我为这个古老而热情的国家尽一份力的机会。我要参与北京奥运!”这成了丽菲玛加倍努力学习汉语的动力。
一年以后,奥组委继续到北京语言大学招募志愿者,丽菲玛用流利的汉语向面试人员介绍了自己精通英语、法语的特长,加上熟悉北京和中国文化,丽菲玛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拿到了这件她期待一年的蓝色志愿者服。
“志愿者的工作还没开始,丽菲玛就忙开了:先是在网上查找外国人到北京必去的旅游景点、各大旅店、医院……然后再查找从机场到这些地点的路线图,去哪里可以乘坐地铁,去哪里可以转乘公交,都成了丽菲玛‘恶补’的内容。“我必须做好准备,熟悉北京更多的情况,这样我才能给更多人帮助。”
丽菲玛还在用英文、法文和她自己民族的语言设计名片,甚至她想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缝到自己的衣服上。这样,这些离开机场的游客还可以继续通过手机向丽菲玛寻求帮助。
天气很热,丽菲玛从生活学习的学校到北京国际机场几乎横穿了整个北京市,对此,丽菲玛很无所谓:“我来到中国后,经常会告诉家乡的朋友,你要想了解中国,一定要亲自来看看,不要只信赖电视,也不要只听别人讲,只有你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才是真正的中国。我要帮助更多的各国游客了解更多的中国。另外,我来自非洲,不怕热。”
“30年后50年后,我不太可能会告诉我的孙子孙女儿说我20岁的时候在哪个企业实习或者在哪个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但我一定会指着照片告诉他们,我20岁的时候是一个奥运志愿者。”
以前去过一次,那时候水立方刚在贴膜,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工地还是一片繁忙。
黄勤翼(图中),戴着安全帽远远地照了一张。那时,他是清华大学土木系研一的学生,从未想到自己会和水立方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水立方志愿者的名单尘埃落定。清华,764名志愿者。他是其中一名。
在水立方里面,从冬天走到了春天,又要从春天走到夏天。盛夏越来越近了,鸟巢的灯已经亮起来了,奥运就要来了。
“我们的感觉越来越温馨了,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人事志愿者的主要任务类似于志愿者的后勤保障部门,所做的所有工作就是让同学们可以在服务时觉得温馨一点儿,方便一点儿,舒心一点儿。这样的工作,总结八个字,戒骄戒躁,心细心专。”
在发餐票的时候,把餐票数上一遍再核对一遍,把餐票用橡皮筋箍好,对每个来领餐票的人微笑,就可以让大家带着好一点儿的心情吃饭。
在排车的时候,多跟业务口经理和业务口负责同学沟通,对于各个业务口的临时变动多一些理解,对不理解车次安排的同学耐心解释,就可以让大家带着好一点儿的心情上车下车。
在编报纸的时候,不要强制投稿,少些官话套话,多些真情实感,多些实用资讯,就可以让同学们带着好一点儿的心情阅读报纸。
在休息区的时候,不占借阅图书的座儿,多一些图书品种,简化借阅流程,对不明白借阅规则的同学笑脸解释,就可以让同学们带着好一点儿的心情休息。
在签到区的时候,把签到区布置的温馨一点儿,把祝福贴得大一点儿,大家的感情好一点儿,笑脸多一点儿,就可以让每个到达签到区的人的心理都舒服一点儿。
在这样的琐碎工作,他慢慢有了这样的体悟:精英的定义不是一定要做有高度的事情,而是一定要有高度的想法。其实,平凡、朴实的工作要得到人们的肯定,是需要智慧的。
成为一名志愿者,他又多了两项工作:编排水立方志愿者报纸《在水一方》,撰写个人的《在水立方》日志。
点点滴滴,看着那些文字,记录着自己奥运历程。“今天,不对是昨天,东奔西跑的一天……
前天晚上一点半睡,早上六点半起床就出发到主楼,和骆航、曹政鹏君、王?一起摆桌子摆水摆电脑布置会场,到八点残奥会志愿者同学陆续入场,开《在水一方》编辑部会,开到将近11点赶紧吃饭,然后和志愿者业务口的一拨同学返回主楼,看了会林达老师和杨金波老师的培训,结束之后,收拾会场。
这是一段格外值得珍藏的日子:誓师书签、衣服、帽子、注册卡、腰包、水壶、志愿风、贺年卡片、在水一方、培训教材、简易台历、培训合格证书、各色微笑圈、录取通知书、场馆T恤、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发的衣服、徽章、还有在志愿活动的照片……足够一大箱子。那些相关的志愿者纪念品,他都一一收好。“这就是自己当年站在时代最前沿的那段青春!”
志愿服务可能单调而枯燥,但是正是这样的工作考验专心和耐心。他一直觉得,只要能坚持到最后,等到奥运会闭幕式等到残奥会闭幕式的那天,他会庆幸自己现在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