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吐丝》是意大利当代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卡尔洛・斯戈隆(CARLOSGORLON)世纪之交奉献给中国的一部力作。
历史小说《春蚕吐丝》同中国紧密关联,小说主人公鄂多立克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比马
除了充满爱心地描述弗留利大区纯朴的农民群体,赞美人同自然的和谐关系之外,《春蚕吐丝》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近与尊重。书名《春蚕吐丝》很有象征性,似乎从主人公鄂多立克身上一个看不见的蚕茧上,不断地抽出丝线,这根丝线坚如钢丝,将中国同意大利神奇地联结在一起。中国的田野、乡村、森林,以及中国的民间节日,每每唤起鄂多立克对遥远家乡维拉诺瓦・波德诺内的记忆。他从心灵深处感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此相似,各国的文明如此接近。鄂多立克是中国文明的崇尚者,他热衷于学习中国的语言,愿意深入了解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他同中国的朋友们常常能以同样的方式和谐相处。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和热爱,找到了在欧洲传播中国文明和履行自己使命的有效方式。
众所周知,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甚至欧洲,只能通过间接的途径相互获得文明的信息。鄂多立克《东游录》,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时代有关中国和东方情况最古老和最真实状况的写实。“在鄂多立克时代,他的《东游录》和马可・波罗‘游记’同样出名,但后来,就几乎被忘却了……”
从鄂多立克14世纪初的中国之行至今,北京马可・波罗桥下的汩汩流水足以见证多年来不断流逝的岁月,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鄂多立克。1889年,一位在意大利学习的名叫郭东臣的中国人,将鄂多立克《东游录》译成中文,登载在我国武昌市崇正书院,后被香港的一家杂志《公教报》重印。1981年,“中华书局”将一名名叫何高济的历史学家将从英文翻译过来的鄂多立克《东游录》,收集在《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出版,发行量6500本。1999年9月2日,在意大利北方波德诺内市,举行了《春蚕吐丝》的新闻发布会,吕同六先生应邀出席并发言祝贺。他说他幸会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因为他是小说主人公鄂多立克东游最终抵达国家的一名中国人;二是因为他是少数有幸最早读到这本历史小说的人之一,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所说,他是一位“先睹为快”的人。他决定亲自翻译《春蚕吐丝》。2004年,意大利摄制的记录鄂多立克生平的影片《在天涯》向中国观众完整地介绍了波德诺内人鄂多立克,以及他作为中意文化关系史先驱者之一的特殊功绩。毫无疑问,这进一步增进了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了解。该影片荣获我国长春第四届国际电影节外国最佳影片“银鹿奖”。
正当同六先生着手《春蚕吐丝》翻译的时候,不幸罹患癌症,他病尔弥坚,始终没有停止工作,同癌魔进行了五年多的顽强抗争。2005年10月28日,同六告别了67岁零9个月的人生之路,驾鹤仙去。弥留之际,他将《春蚕吐丝》未完工作托付于我。经过两年多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吕同六先生的最后一部译著《春蚕吐丝》中文版终于问世。我相信,如果同六活着,这个译本的文字会更臻完美,因为我毕竟不是以文学为专业之士。作者斯戈隆对我的勉励之词,我有自知之明,极不敢当。不管怎样,我全力以赴努力了。我想,冥冥之中的同六会感到欣慰,因为他的遗愿实现了。借此机会,首先要衷心祝贺作者斯戈隆教授,正因为他世纪之交奉献给中国的这部力作《春蚕吐丝》,鄂多立克得以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鄂多立克的功绩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春蚕吐丝》中文版的发行,不啻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