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2008-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印华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定位、改革开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规律,从而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

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创新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也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3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晨曦。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创新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邓小平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领导我们党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锲而不舍的理论探索,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重大课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科学的体系。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创新产物。

改革开放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同时,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如何融入国际竞争、应对各种挑战?如何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重要思想理论。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伟大实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不可能这么清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就不可能这么深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就没有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过程。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坚实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未根本扭转;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明显增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改革攻坚阶段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解决,既要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举措,更呼唤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改革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适应我国新的改革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没有在创新实践中的创新思维,我们对科学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的方法,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认同。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靠谁科学发展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发展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形成的,是随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深化而升华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伟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的伟大革命,通过打破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培育生产力发展新的增长点,拓展生产力发展新的空间,使生产力创造主体能量充分释放,使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的伟大革命,通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革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改革开放是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革命,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就是说,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仅具有时代性、方向性、根本性和创新性,而且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全面、系统、深刻的伟大革命。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伟大的革命是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虽然阐述了共产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拿出适合不同国情国家的万能钥匙,各个国家也绝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具体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质上是与本国同中之异的国情相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俄国“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这一同中之异的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一同中之异的国情相结合的结晶。相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教训及我们党历史上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无不是以异中之同代替同中之异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尤其是相异点即特殊性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相反,不但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还会背离甚至戕害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尤其是与同中之异的国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有了最鲜明、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舞台。同时,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内在规律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在于找到了一条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特征。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难以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迸发。改革开放具有普惠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改革开放具有全面发展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解放,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发生深刻的转变,人民群众的知识、科技和文化素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展和提升。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但具有坚实的创新实践基础,而且具有深厚的群众创新基础;不但有利于回答和解决群众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适应了人民群众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愿景、新期待;不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群众史观,而且揭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规律。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将随着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要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中能动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在改革开放中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确立适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发展、催生新生事物的强大力量。新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最厚重的成果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前提是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改革开放催生的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紧密与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当今世界新的时代特点相联系。这就使解放思想更具有了时代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继续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向深度拓展,在解放思想中长于理性思考,着力更新观念,坚持以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的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的理论回答新问题,揭示新规律总结新经验,以新的步伐跟上新时代。

实践永无止境,开拓创新永无止境。在解放思想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唯一出路,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当前,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的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注重培养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经费支持、制度保证、环境条件和人才支撑。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创新,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要把开拓创新精神贯彻到改革开放、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在开拓创新中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互动和良性循环。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又是发掘人民群众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的内在动力的历史必然。这就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企盼作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基本依据,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开放成效的检验标准。这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保护人民的首创精神,支持人民的创新实践。这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坚持人民群众发展的全面性,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且要提升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的水平,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知识、科技、法制、文化素养,使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过程。从而,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全面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