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的精魂

2008-08-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初照 我有话说

我最爱的是温中的清晨。高一时我的教室恰在六楼,居高临下面对那一片广阔的水面。那时常常在起床铃声响起前就离开寝室,踏一地未散的露珠独自去往教室。

仍记得刚入学时,老师用《诗经》中的一句话这样形容我的母校温州中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一刻,同学们转过头看那教室前面波光潋滟的三?湿地,都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这一片诗情画意里。

事实上,从沧河到九山湖再到三?湿地,温州中学几易其址,唯一不变的就是都有水相伴。而今栖于三?的五岛六桥之上,水的美丽比任何一次都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她的身上。

我最爱的是温中的清晨。高一时我的教室恰在六楼,居高临下面对那一片广阔的水面。那时常常在起床铃声响起前就离开寝室,踏一地未散的露珠独自去往教室。拿了书站在走廊上时,面前的三?,水面上腾起的水雾尚不及散去,然而这种“水中望月”式的美丽最是扣人心弦。隔了雾气望去,远处的山峦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水边的杨柳水杉只剩一抹绿意,像宣纸上点染开的水墨。水面上密布的渔网,此时只看得见竹签幢幢的影,恍若烟雨中重重的屋檐。蓦地听到摇橹的水声,由远而近,便是渔人乘着朝霞,划破那变为浅紫的一池碎波而来,朝暾中剪下一个薄薄的影,倒像是贴在剪纸画上。此时间“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可以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待到水雾由紫转金,由有至无,天便已大亮。教室差不多已坐满了人,那便是我们晨读的时间了。

在温中读书的时间越长,对于温中之水的热爱也越为深刻。我爱温中那水边的丽影,更难以释手她那关于水的神韵。

同水一样,温中既有黄尘清水的厚重历史,亦有惊涛拍岸的灵动朝气。自1902年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开启民智,富强家国”建校,温中穿过抗日的烽火,迎着革命的大旗,已走过一百零六载的风雨。百年岁月里,温中走进了朱自清等名师,又走出了郑振铎等大文史学家,苏步青等数学家以及十位著名院士。温中的传统在不断巩固,温中的脚步也在不断前进。而今新的现代化校舍让温中焕然一新,但这仅仅是温中年轻的外表,那一代又一代的四方名师与莘莘学子不断地将新的血液输入温中,于是温中的灵魂里也便有了永远奔涌的年轻活力。身在温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这厚重与灵动并存的空气,这也让我在为母校的历史骄傲之余,更多了一分建设母校的责任感。

温中之于水的精神更体现在她海纳百川的宽容博大。无论是淘尽浊浪的大江还是细雨鱼儿的小溪,她都能兼容并包。对我个人而言,温中所给予我们的开放自由的教风与学风都让我获益匪浅。在温中的课堂上,“教”与“学”常常成为一种对话式的互动,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讲课时提出自己疑义与见解。到现在我仍记得高二时一堂关于评价秦始皇功过的历史课。在那一堂课上我们的历史老师索性将讲台交予我们,整堂课上他几乎没有发表过对秦始皇的任何评论,他只是让我们自己走上讲台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料说出自己的看法,再引导我们自己做出结论。短短45分钟的课很快便结束,但众人查阅资料以及据理力争的过程却将那一种唯物辩证的思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事实上,建校之初,孙诒让先生就提出了“既要注重学习科技知识,也要重视培养国学根基”的办学宗旨,这也成为温中宽容博大的精神根基。如今的温中更提倡学生投身社会,发展个性。与很多考入温中的学生一样,我自小便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小学初中一路读来,学习几乎是我生活的唯一主题。一直到进入温中,我才发现世间原来还有如此广袤的天地,而这种震撼几乎就出现在我进入学校的第一个星期。在那一个新生宣传会上,宽阔的广场上是团委学生会和十余个社团的招新摊位,这些由学生自己经营和管理的团体向我们打开了学习之外的天空。就在这一种如火如荼的校园氛围的包围下,我参加了团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竞选和学校十佳朗诵的选拔。那时的紧张、羞涩,如今想起仍历历在目。后来当我被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当我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主持文艺汇演,当我作为唯一的中国优秀高中生代表站在日本外务省的发言台上时,我才深味这个我高中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事实上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在温中成长的学子身上。用一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母校对我们每一个温中学子的巨大影响再贴切不过。

冰心曾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在温中读书,沉浸于她的精魂,我时常也会觉得自己也是那一条窄窄的溪流。而温中的路途给予了我?岩前阻,也给予了我夹岸红艳的桃花,我在这里被注入新生的力量,又将从这里奔向新的远方。但是我知道,无论我走了多久,无论我走出多远,温中的精魂,那一种厚重、灵动、博大、自由的水的精魂,都将伴随我的一生。

作者系温州中学2008届高中毕业生

浙江省温州中学

一百○六年前,温州中学就诞生在秀丽的浙南大地上。

被章太炎赞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了开启民智、富强国家,于1902年亲手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位大教育家既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又注重学生国学根基的打造,既倡导学生投身社会活动,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理念从此浸透在温州中学血脉之中,成为每一个学子的文化禀赋――传统就这样深深地扎下了根。

就是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走出了苏步青、徐贤修、杨忠道、李锐夫、谷超豪等大数学家,走出了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朱维之等大文史学家,走出了张肇骞、张淑仪、施立明、李启虎、陈式刚、张超然等10位著名院士。

秉承“英奇匡国,作圣启蒙”的校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新五年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为培养领袖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发展宗旨。

今天,驻足树影斑驳的香樟树之下,徜徉于翠柳参差的三?河畔,蓝天绿树掩映下的校史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教学楼,目之所及,无不令人心旷神怡!面对学子们青春阳光的笑脸,面对无数双畅游于知识海洋的眼睛,感受到的是百年温中文化特有的厚重与灵动,感受到的是温中学子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编读互动

《母校礼赞》专栏开办以来,受到了全国许多中学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百年老校温州中学专门在学生中开展了“母校礼赞”征文活动,学生踊跃投稿。本期发表的《水的精魂》是从征文中遴选出来的一篇佳作,这也是本栏目首次刊发在校学生个人作品。温中学子期望对母校的情怀能变成印刷体在本报刊出。这,也是他们中学生涯中一次值得珍藏的校园记忆。

――编者

母校回望

叶培建《湖中三年

2008年7月22日2版

杨叔子《火热的校园

2008年7月8日12版

梅洁《襄樊四中:我命运的方舟

2008年6月24日4版

网络支持:光明网

光明网新浪・新浪教育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网络博客: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100062

光明日报教育部、新闻报道策划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