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中国绽放志愿者灿烂微笑

2008-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在这方五千年历史文化孕育出的神奇土地上,一场汇聚全人类力与美的体育盛会正在辉煌上演;在这个13亿男女老少组成的和谐大家庭里,一次奉献与爱心的接力正在火热传递。

在经历了百年企盼之后,奥林匹克梦想,终于照进中国。而托举起它的无数双温情之手中,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大群落――奥运志愿者。

170万民众

的踊跃投身,使北京奥运志愿者人数创历史之最,中国在赛事之外已拿到“另一枚金牌”。“在本届奥运会上,无论谁获得的奖牌最多,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志愿者们将赢得来京人士的由衷赞赏。”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施泰纳说。

用灿烂的微笑欢迎五洲宾朋,用真诚的服务温暖万千心灵。志愿者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文光辉,早已超越了保障赛会顺利进行这一目标本身。他们的微笑汇聚成中国最美的表情,使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使一个追求和谐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童稚学子到耄耋老人,从普通居民到干部专家,从赛场之内到大街小巷――“中国人民参与奥运的热情超乎想象”

从中国驻挪威、葡萄牙大使的岗位上退休两年后,穿上奥运会志愿者的装束,马恩汉又找回了当年为国效力的激情。

“能有机会为家门口的奥运发挥余热,再好不过了!”这位人称“挪威通”的老外交官依旧意气风发。如今,他已经成了奥组委对外联络的志愿者骨干。

像马恩汉一样“重装上阵”的老专家,数不胜数。

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始终被老人们投身志愿者行列的“金色身影”感动着:“他们当中,既有86岁的全国建筑大师孙芳垂、84岁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退休演员尚慕周等专业人士,也有103岁的巡逻志愿者付漪泉、97岁的‘奥运剪纸屋’主人李淑芬等普通百姓。”

与此呼应的,是活跃在奥运志愿者大家庭里的“童子军”们。

随志愿者队伍一路走来,河北“真人版五福娃”已经6岁了。这憨态可掬的龙凤五胞胎常常在志愿活动中扮演“福娃”,是奥组委认证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群体。广大中小学生也争做志愿者,“能为奥运出一份力,就是荣耀。”14岁的环保小使者任艺说。

大学生和中青年职工则成了志愿者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笑脸闪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不但单兵作战,还利用专业优势组建了“驾驶志愿者队”、“医疗志愿者队”等特色服务队。

随着奥运赛事的展开,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20万名拉拉队志愿者已全部上岗。在奥运场馆的2940余个工作岗位上,赛会志愿者身披“祥云”,高效运转;在遍布全市的55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上,城市志愿者担起了信息咨询、应急服务等职责;在社区、乡镇、公交沿线和窗口行业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社会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北京奥运志愿者规模创历史之最,而这还不足以说明所有市民的志愿热情。”刘剑说,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达112万之多,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207万人,均大大超过了所需人数。这一数字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不已:“中国人民奉献奥运会的热情超乎想象。”

“编外”志愿者们则有自己迎接奥运的方式。进入8月,在北京西城区某居民小区收废品的张玉亮开始注重外表了。每天,他穿戴整洁,把小车周围收拾得干净利落,微笑着跟来往行人打招呼。“咱也得为奥运做些事,哪怕把环境整好点儿,让人看着舒心点儿。”

这或许就是刘剑所说的“愿动力”――人人都有参与的欲望,志愿行动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话,亦是高扬在志愿者们心中的精神旗帜。用志愿参与奥运,同样精彩。

“在奥林匹克精神走进中国的今天,‘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信条。‘我参与’不仅表达了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渴望,表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累积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解读和践行。”首都精神文明办副主任郑默杰说。

最好的服务、最包容的心灵、最无私的奉献――“志愿者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火热的誓词,道出了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

8月8日晚,幸福的“奥运新娘”关键在“鸟巢”西侧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度过了一个不眠夜,和安保团队一起维护现场秩序,为各国代表团指引道路。此时,她的新郎也正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为奥运坚守。“我们相信,这是对于新婚最好的纪念。”关键笑着,坚强而甜蜜。

170万之众的奥运志愿者队伍,就是这样一支刚柔并济的“铁军”,在平凡无奇的岗位上,合奏出一曲刚强与温柔的交响――

灼热的阳光下,北京射击场露天飞碟靶场热浪袭人,北方工业大学志愿者姜龙飞顶着烈日操作飞碟检测仪,肩膀晒得脱了皮,仍专心致志;为做好奥运外围保障工作,什刹海社区的张景蒲大妈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休息。女儿心疼地“阻止”她,她却写下“百年奥运,来得不易,参与其中,我很珍惜”作答……志愿者的顽强坚守,使整个奥运服务“流水线”健康运转。

“小朋友,欢迎来到‘水立方’。”身高1米80的志愿者谢冰被选中扮演“福娃”,在厚重憋闷的行头里汗流浃背,却温柔地为每个孩子送上欢乐;“对不起,您必须按照规定就座”,面对个别观众的误解,北京大学学生孟雨菲强忍委屈,微笑始终在脸上绽放……志愿者的从容微笑,汇聚成了整座城市友善热诚的表情。

“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并且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公平祥和的竞赛环境。”罗格先生认为,志愿者也是奥运的主人。

当奉献成为内心自发的呼唤,志愿者们的服务愈加主动而体贴。在盲人门球测试赛中,志愿者加班加点自制分贝器,研究多少分贝会影响盲人比赛,并制作“保持安静”的示意牌提醒观众;在崇文红桥市场站点,志愿者们收集了十几种语言的“你好”,通过录音机反复播放,问候过往的各国来宾……

哪里有奥林匹克运动,哪里就有志愿者写就的诗篇,而爱心与奉献,是这些诗篇永恒的主题。

跨越国界的友谊、相互交融的文化、团结和平的共同追求――志愿者让奥运会成为“充满爱的奥林匹克大派对”

8月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北京志愿者发来贺信:“我谨对即将服务于本届奥运会、残奥会的全体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极大的鼓励……正是中国志愿者们出色的表现,体现了志愿者精神的重要,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一天之后,在开幕式的一片祥和欢乐中,罗格先生特意感谢志愿者:“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志愿者的金牌服务,使各国宾朋留下了对北京奥运会完美的第一印象。

因为志愿者,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乔治・维希“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小时简直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了”:“他们年纪轻轻,准备充分,时刻都洋溢着笑容,英语也不错。”“杰出的、认真的、专业的、有激情、最刻苦……”说起北京志愿者,悉尼奥运会志愿者负责人大卫・布莱特不吝赞美之词。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这样消于无形;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就这样无声拉近。作为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一扇窗口,志愿者们无意于为自己留名,世界却在感动中记住了他们浸着汗水的笑容。

如果说志愿者们向各国宾朋弹拨出了友谊的音符,那么,这个“国际大家庭”内部的团结与融合,则无疑是一曲情谊浓浓的乐章。

来自北京奥组委的数字显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吸引了2.2万名外籍人士争当志愿者,最终录用935人。他们的加盟,使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凝聚了国际力量。

来自印度的莫妮卡夫妇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对中国文化“很着迷”,这次特意带着儿子“王府井”来做奥运志愿者。“真高兴能看到世界上各种文化、各个国家的人因为奥运走到一起。”莫尼卡说,中国给予她很多,她希望把这种友善与别人分享。

“奥运会不仅仅只有比赛,各国文化的交流,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相互结成的友谊,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这些都很吸引我。”加拿大人乔治・塞邦尼迪乌动情地说。

作为对他们爱心的回报,奥组委特意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体验。喝功夫茶、写毛笔字、吃饺子、爬长城……“这一切太棒了!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日子,尽情享受奥运会这个充满爱的大派对!”澳大利亚志愿者乔舒亚・耶尔高说。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当志愿者的微笑亮起在奥运盛会之上,奥林匹克追求团结、友谊、和平的人文光辉和志愿精神水乳交融。诚如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作为全人类共叙友情、共享和平的节日庆典,奥运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通过志愿者的无私付出,让60亿人感受13亿人的光荣与梦想,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与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

“古代奥林匹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善良、友爱的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干,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健全和友爱的期盼,是不分中外的。”著名学者余秋雨说。

完美自我心灵、提升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每个志愿者都是一粒让社会和谐的种子”

一路播种,一路收获。志愿者们从未索取什么,但是,回报往往不期而至。

短短几年间,奥运会驾驶志愿者刘小方,由“道路盲”变成了“活地图”;美国友人杜大卫在为北京英文标识纠错的同时,也变成了半个“北京通”;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老人,成立了“孙茂芳志愿者服务中心”;香山山友合唱团去香山练歌时,逐渐养成了沿途捡拾垃圾的团风,他们说,志愿者走过的路一定是干净的……

“奥运志愿服务经历是我最大的财富,将影响我的一生。”来自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的奥运志愿者林彦杰动情地说,“我们学会了忍耐、谦让、包容、克己,我们深知自己的形象就是北京的形象。”

在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张巨明看来,志愿服务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志愿者自身的成长。一个志愿者,就如一阵清新的劲风,把爱心的种子吹送到四方。在志愿者周围,总会不断产生出被称为“志愿者的二次方”,甚至“志愿者的立方”的人们,在感召之下主动服务志愿者。

感动与爱心,就这样心心相传,直至拓开一个文明有序的新局面。据统计,2007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73.38,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32个分值,1000多万更加开放、文明、热情、友善的首都人民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来奥运盛会。

与此呼应的,是志愿精神在全国范围内“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全国已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达2511万,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网络基本形成。

“志愿者的大量出现,是中国文明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象征。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公民精神,只有让民众有机会参与到奥运会的各项事务中,才能充分体现奥林匹克主义的广泛性,才能增强民众的民族和国家自豪感”,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评价说。

奥组委志愿者培训专家杨佳教授则认为,志愿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每个志愿者都是一粒种子,能够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让社会更和谐,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人文情怀。”

170万北京奥运志愿者,为古老中国树立起全新的人文坐标。他们以微笑接受世界的检阅,让世人感受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而来的和平、和谐与和美。

在鸟巢外流连的瑞典游客威特勒说,现在的北京到处都是志愿者,给他的旅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真希望,北京天天都是奥运会”。

这一梦想,将不再遥远。“北京奥运会后,志愿精神将常驻中国,”刘剑充满期冀地说:“志愿者的微笑将变成北京的微笑,变成我们整个人文中国的微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