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随着西藏自治区上半年全区经济形势通报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上半年,西藏各族人民面对拉萨
“共产党圆了我们的梦”
“没想到我也能住进这样好的新房子!”山南地区加查县冷达乡贫困户达嘎欣喜地说。世代居住在山沟的达嘎一家,前不久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座雕梁画栋的砖混结构藏式小楼,分上下两层,还带有一个花团锦簇的庭院。正在浇花的达嘎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容灿烂:“过去做梦都想有一幢这样的房子,是共产党的富民政策圆了我们的梦!”
西藏自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牧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2006年,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又大规模地启动了以农房改造、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西藏先后有11.4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受益农牧民达60万人。
安居工程的实施,也让困扰农牧民已久的交通、用电、饮水、通讯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8月5日,随着西藏电力工业局工作人员合闸送电,日喀则地区68个行政村、794户、4526名农牧民告别了没有电的历史。东嘎乡迟村73岁的藏族老大妈白玛央吉在通电前就购买了彩色电视机,她说:“真高兴能在有生之年用上电,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在家里等着看奥运会。”
通过电网合理延伸供电,西藏今年又将有15个县实现户户通电,3年内西藏地市电网用电人口将从现在的110万人增加到140多万人。
长期以来,阿里地区农牧区群众大多以木柴和牛羊粪作为生活和取暖燃料。去年10月,阿里地区多方筹资,在普兰县科加村、札达县扎布让村进行沼气池示范试点建设。如今,当地群众已经用上了清洁环保的沼气燃料。
近年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是中央援藏资金和项目的重点,越来越多的援藏资金从城镇投向了农牧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700多亿元,在西藏建设包括青藏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段等工程在内的180个项目,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稳定安宁。这些投资中首先安排了一批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项目,包括种子工程、县乡水电站、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等共33个,总投资219亿元。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表示,西藏将坚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当作“首要任务”,保证所有投资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
特色产业天地广阔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藏经济底子薄、起步晚、生产要素分散、市场发育不足,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扬长避短,找准发展路子至关重要。
在这片12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神奇壮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集聚着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独特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新型工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的优良资源禀赋。
对于自身发展的长处和短板,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有着清醒认识,明确提出了: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西藏特点的特色产业。
在位于拉萨市达孜县工业园区的西藏金田酒厂,记者看到,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罐装青稞酒从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有序流出,整个青稞酒包装过程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据西藏金田青稞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管新飞介绍,公司承担着西藏国家级青稞产业化示范项目,年转化青稞6000吨。目前已开发出传统青稞酒、虫草青稞酒、藏红花青稞酒、青稞麦片等多种产品,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0多个省市。
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藏药也是西藏的独有资源。近几年来西藏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的资金,加大包括藏药企业在内的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力度,引导藏药企业开展传统剂型改革和工艺改良。今年西藏首家现代化藏药生产基地将投入建设,建成后的基地将藏药继承、研制、生产融为一体,引领藏药加工生产走向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用特色赢得发展先机。随着“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在草原山间推广,西藏经济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全方位的挖掘和体现。
特色为产业发展拓出了一条宽广之路,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谭云高介绍说,围绕特色产业,西藏不断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目前自产产品出口品种由过去单一的羊毛,增加到牛羊绒、青稞、松茸、虫草、苹果等10多个品种。
特色经济正逐步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家家有本“致富经”
上世纪70年代末,作家王宗仁的一篇散文《夜明星》曾收入全国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文章讲述的是西藏民主改革前拉萨北郊娘热沟村乞讨群众的辛酸史。
2006年,王宗仁重返娘热沟,那个民主改革前的“乞丐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宗仁兴奋地提笔写下:“宽平、整洁的街道两旁,二层藏式小楼错落有序地掩藏在绿荫之间。我透过树枝间隙看到了小楼的梁柱、窗户、门框,全是精美的藏式手工雕花;牧村外面的沟坡上是片连片的草地,阳光酥酥地铺满草滩,闪烁着斑斓色彩。”
今年7月,记者也走进娘热沟,亲身感受了焕发着青春的娘热沟。记者看到,糌粑香飘四溢,民俗旅游热火朝天,娘热人的“钱袋子”正一天天鼓起来。
蓝天、白云、青山、绿草在娘热沟完美相融,娘热沟的农牧民利用这清新幽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建起了娘热民俗风情园。风情园吸纳农民参与旅游服务,不仅解决了娘热乡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仅向风情园出售牛奶、酸奶、出租牛马等,当地农民就增收数万元,成为旅游致富的典型,被评为西藏目前唯一一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拉萨达孜县塔杰乡塔杰村的村民也有一本“致富经”。在县农牧局的扶持下,村里投入21万元资金建起了一流的猪圈,科技员挨家挨户指导村民科学养殖。很快,塔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猪苗村”。村民洛珍过去对技术养殖一窍不通,如今成了村里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养猪一项每年净增收万余元。
眼看附近的村民渐渐富裕起来,山南乃东县颇章乡哈鲁岗村的村民也坐不住了。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买卖、搞养殖、跑运输,外出打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家庭收入。村民嘎多购买了一辆大货车,一年跑运输的收入达13万元,不仅盖了全村最好的房子,还手把手地传授其他村民致富本领。近两年,哈鲁岗村有73户盖了新房,全村160户家庭有了自己的农用机械。
数据显示,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农牧民基本没有收入;而到了2007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788元――近30年来,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保持10%。
“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