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假,绵竹市南轩小学的孩子们却开开心心地来到了学校,因为杨红樱女士给他们带来了近5000册由她所著、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淘气包马小跳》。诙谐幽默、充满童趣与爱心的“淘气包马小跳”,给孩子们带来了说不尽的欢乐。
大量灾区儿童需要心理救助
四川大学心理学院的救
卫生部派出的心理卫生专家调查发现,平均16%的受灾人群出现心理症状,其中儿童占了很大一部分。孩子们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比成人更脆弱、敏感,无法在短的时间内接受失去亲人、家园的现实,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科学的心理援助,灾后综合症将有可能伴随他们终生。
中科院张雨青博士指出,对四川灾区孩子的心理援助是一项相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大量需要心理援助的时间,应该是在灾后三个月左右,即七、八月份。
地震发生后,500多个与心理援助相关的组织,数千人的心理救援队伍深入灾区,及时的心理援助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仍然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心理援助需要。
儿童心理救助急需“图书帮手”
科技部“震后不同人群心理治疗与咨询”课题组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认为: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除了面对面的心理疏导、培训、讲座等心理救助形式,阅读有针对性的规范的心理救助书籍成为自救的途径之一。
“阅读是一种最好的心理救助。”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如是说,现实的家园可以用钢筋水泥来重建,心灵的家园毁灭了,就可以从书籍中得到慰藉和力量。
地震过后,许多出版社纷纷行动起来,紧急出版了纪实报道、政策指南、防病常识、地震常识等图书,但是,震后心理救助类的书依然不能满足灾区群众的需要,少儿心理救助的书更是少之又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出版心理救助类书籍,要事先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调查,研究清楚读者群体究竟是儿童还是成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救助方法,而应对这么大的灾难,儿童心理救助毫无规律可循,因此要出版具有可读性、可操作性的儿童心理救助类图书,其难度更大。
抱抱你,抱抱我,重建心灵家园
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中国教育电视台创意,接力出版社出版,散发着馨香的《抱抱你抱抱我――儿童心灵抚慰彩绘读本》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孩子们手中。
与一味地鼓励孩子们坚强不同,书中要孩子们进行宣泄,第一部分《呼喊・歌唱》介绍了心理宣泄的各种方式,可以酣畅淋漓地尽情哭泣、自由自在地大声呼喊、写信一吐为快寄托哀思……
北京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霞就此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米闷在罐子里会发霉,悲伤憋在心里会生病,想哭就哭吧,哭也是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哭泣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
让孩子们彻底宣泄情绪后,要进行阳光的引导。第二部分《拥抱・希望》,重在心理疏导:一个拥抱,一个与亲人、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拥抱,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暖暖的亲情、友情、关爱;一次游戏,简单的玩具、无限的创造、集体的分享,在银铃般清脆的笑声中,快乐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一次助人为乐,但赢得的表扬让孩子扬起了生活的风帆,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除了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书中的第三部分《生命・梦想》讲述了生命意识教育的故事,第四部分《科学・探索》是关于地震自然科学的简要常识,第五部分《叉叉・钩钩》介绍了防疫卫生的简要知识。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燕云欣慰地说:“这一本书就好比一个心理医生,帮助孩子抚慰自己的心灵。”这不,在宝洁抗震希望学校,首批印制的《抱抱你抱抱我》刚分发下来,孩子们便爱不释手地翻阅起来。一位叫春燕的同学说:“这本书可有用了,告诉我们想哭的时候可以痛快哭出来,想倾诉的时候也可以痛快地倾诉,同时要积极乐观,学好知识重建家园。
孩子的欢喜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在《抱抱你抱抱我》的扉页上告诉孩子:“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们减轻困惑、哀伤和痛苦,可以帮助你们重建信心,重塑梦想,振奋精神,以乐观的态度投入新的学习生活!”
《抱抱你抱抱我》的封底上,有一行温馨的字:“看完这本书,请把它转赠别的小朋友,让他们也知道心灵抚慰的方法,这是一种爱心的传递”。
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说:“图书的传递其实就是爱心的接力、快乐的共享,可以让更多孩子的心灵家园充满阳光、灿烂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