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修桥补路半世纪 只为行人路好走

2008-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婧 我有话说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提起郭永芳,在遵义县沙湾镇上,没有人不知道。走进老人家,“道善德钦”的石碑和“广施善缘”、“乐善好施”等匾额以及当地“交通局”、“民政局”的表彰奖状可谓琳琅满目。

几十年来,郭永芳自己住着破旧的木板房、过着俭朴的生活,却投资近五万元、投劳无数,改造、维修道路30里,主持修桥两座,成千上万的路人享受到了他的劳动成果;上千户困难群众在每年春节前收到了他的爱心猪肉及其他物品。如今他已是81寿高龄,腿伤刚好,仍坚持义务为群众修路,继续周济困难群众。

过着穷日子的郭永芳从小就懂得贫穷人家生活的艰辛,父亲郭金河修桥补路、乐善好施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他一辈子学着父亲和雷锋,用最简单的人生信条要求自己“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郭永芳总是说:“我喜欢修路,看着大家在自己修的路上好走了、少费力了,自己就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满足。”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郭永芳一修就是一辈子。

山盆镇高雄村地处高山,四千群众生息在这片高山上,混子村就是高雄人日常生活用品的最大来源地。从高雄到混子全是崎岖山路。这一段长达1公里的山路上接青天、下临河谷,一路怪石嶙峋、沿途险象环生。这段路是高雄先民一锤一錾从半岩中凿打而出的,路的一侧就是百丈深渊。其路况之险峻、恶劣不言而喻。拓宽这段路,就意味着要打掉半匹岩,谈何容易呀!

从1980年起,郭永芳就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担当起了从混子村至手爬岩一段长达3公里路段的维修工作。1993年冬天,在郭永芳的组织下,高雄片区700户人家每户出资5元,展开了炸岩拓路的攻坚战。四个月过去了,手爬岩一段由原来的一尺多宽变成了五六尺宽并全部安上了石梯,由仅1人独行之路变成了可多人同行之途,和煦的春风吹进了手爬岩,天堑变成了通途。

“自开自运136立方石料、挖泥800立方……”今天,手爬岩处一块“道善德钦”的石碑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情形。仅此泥石就重达2000多吨呀!可就这2000多吨泥石,却是在几年时间里从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手里一一传过去的。

“一人出力搭桥,免了万人下水。”今天的混子河上有一座长约50米、高约5米的混凝土便桥,这桥是在石墩上起拱的。行走在这座桥上,望着桥下飞花卷浪的河水,知情的人都会想起郭永芳。是他组织修桥并和家人出资2.6万元为千万路人提供了方便。

郭永芳服务、周济着别人却“刻薄”着自己、家人。

走进他家,陈旧的板壁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稍时髦点的就是一台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式彩电。早些年,郭永芳自己经营所得,除维持一家的基本家用外,全部用于修桥、修路和周济别人。年老后,他自己没有了经济来源,其修桥、修路和周济别人的钱全是从儿子们给他的生活费里节省下来的。对此,郭永芳是这样说的:“古话说:‘纵有黄金万两,也不过一日三餐,就算广厦千间,也不过夜眠七尺。’我只要粗茶淡饭有点吃,养得活命,有个地方遮风挡雨,穿得暖就行了。”

说起郭永芳,现年80多岁的刘富珍眼里噙着泪花说:“他老人家每年都要买猪杀来供应贫困户,年年都在修路、修桥,好事做得太多了,真是一个世上难找的好人。”

只为行人有坦途,无悔山乡修路人。几十年中,无怨无悔的郭永芳以无法估计的劳动,无声无息地改造、维修道路10条、总里程在30里以上,其中仅砌石梯就是几千步。他改造、维修的道路还有混子―三窑孔、木厂沟―双龙、黄泥岗―仙人山……这些路和郭永芳的善举一起默默地造福于当地群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