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作于1937年11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最高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校歌,也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真正在我军中产生的第一首重要的军歌。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原名为“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其前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20日,该校随中央机关由瓦窑堡迁至延安,其校名更为此名,简称“抗大”。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并规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1937年11月,毛泽东让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凯丰为抗大谱写一首校歌,以取代原来的《红大校歌》。于是,凯丰根据中共中央赋予抗大的任务和抗大的办学宗旨创作了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歌词。11月10日,凯丰将写好的歌词交给刚刚从山西抗日前线来到抗大工作的作曲家吕骥。吕骥看到歌词,很快便谱了曲。吕骥将完成的歌曲唱给抗大副校长罗瑞卿等人听。罗瑞卿听了十分激动,对这首歌曲给予充分肯定。于是,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就在抗大唱响了,并由此传遍全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首重要的歌曲。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唱出了抗大的办学宗旨、校风校训和历史使命。歌曲突出了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校风――“团结、紧张、活泼、严肃”,也展现出一种新的歌词风格,与土地革命时期我军军歌的歌词风格迥然不同。如果说土地革命时期我军的歌词是一种民谣式、“打油诗”式的民间文学风格,那么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歌词则接近“五四”以来的新诗歌,与30年代中前期“左翼”文艺运动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发现,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歌词十分接近聂耳歌曲的歌词风格,采用长短句的结合,如同标语、口号,表达了抗大师生的革命理想和万丈豪情。曲作者吕骥和聂耳都曾是“左翼”音乐运动的先锋,吕骥对聂耳十分推崇,故这首歌曲的旋律风格与聂耳歌曲的旋律风格也较为接近。这首歌曲呈现为非方整性的长短句结合,全曲分为3个乐段:第一乐段(即歌词开始的两句)由两个相同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两个乐句构成一个开放性乐段。这个乐段用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八度向上的跳进,表现出抗大师生旺盛的革命斗志。第二乐段也由两个相同乐句构成,其中的附点节奏具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律动感,如同战斗的号角,鼓舞着我军将士和全国人民英勇杀敌、勇往直前。第三乐段从音乐材料上看可认为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两个乐句形成对比,但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个乐段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与前面两个乐段的半终止相呼应,用圆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全曲。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树立了我军军歌的新风。正是从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始,我军歌曲创作逐渐走出了“填词歌曲”的时代,克服了那种只顾歌词、不重曲调的实用性。
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作为我军传统歌曲,70年来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1989年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召开首届党代会,正式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定为该校校歌。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歌词全文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