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
是的,红寺堡原来真的是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
能否在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地方创造新的和谐?科学发展,是改善环境、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宁夏利用这里地域广阔、地势平坦的优势,开工兴建了规模空前的扶贫移民开发区。干渴的大地上引来了黄河水,也引来了宁南山区7县急于脱贫的群众,引来了绿染荒原的希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1999.1平方公里的红寺堡开发区,移民19.4万人,开发出40万亩水浇地,建起两乡、两镇、41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提高,现已达到2290元。先期搬迁的贫困群众,多数已经稳步迈向小康。后期的移民,也开始解决温饱。整个移民开发区,踏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兰风秀就是1998年搬来的第一批移民。他从养羊发展到养牛,再发展到种植设施蔬菜、货物运输,他的家产也从搬迁前的几千元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元,十年间增长了近百倍。他不仅花26万元买了装载机,而且雇了两名司机。随着收入的增加,他家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刚来时,他只盖了3间房。2005年,他在院内又盖了4间房。2006年,他在旁边再建4间房。住房标准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现在,他家装了电话、电视接收器,不仅用上了太阳能,而且用上了沼气,基本不用烧柴了。坐在他家松软的高档皮沙发上,看着他家应有尽有的家用电器,记者亲身感受到了他家的幸福和富足。
兰风秀有3个孩子。由于家境贫寒,大儿子、大女儿在原籍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而他的小儿子却因家庭环境的改善而改变了命运:200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一所名牌大学。经济贫困,已不再是这个农家子弟成才的“拦路虎”了。
大河乡党委书记王军和大河乡香园村党支部书记马英成告诉记者,许多乡亲在原地住的是窑洞、土坯房,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有的地方甚至不通路、不通电。搬到红寺堡后,不少群众的住房已经更新了三代了:从简易到高级,越建越漂亮,内部装修也越来越考究。现在,全村新建的起脊瓦房已经占到60%以上,土坯房只剩下两户了。2007年,香园村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今年可望突破4000元。一到冬季就封堵门窗返回原籍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说起今昔变化,马英成用“天翻地覆”四个字来概括。
荒原绿了,大地变了,贫困少了,群众笑了:红寺堡是一块多情的土地,充满着希望、显示着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