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大连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评促创、以创促建、重在建设、注重长效、惠及百姓、造福
“认养公共设施”成为新时尚
大连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培养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和归属感,发动市民积极维护现有的公共资源和设施。“认养公共设施”成为大连市民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时尚。在政府的引导下,市民把城市中的设施当作自己的小家来爱护。
天津街商业步行街上新设立的10个路标和公共座椅都有自己的“主人”,62岁的李曰先大爷和社区里8位退休老党员把它们认养了下来,共同维护它们的美丽和整洁。从“认养一棵小树,认养一片绿地,认养一个花坛”开始,大连市不断组织市民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和建设。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广场、街道和社区里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多,也越建越漂亮。现在“认养”公共设施的队伍和人数逐年扩大,同时也覆盖了公共的花坛绿地、体育器材、座椅电话亭等多个方面。中山区青泥街道的侯玉梅大婶前年认养了家门前的一个小花坛,种上了月季、杜鹃等漂亮的花木,看着自己精心浇灌的鲜花芬芳争艳,老人高兴得说:我们每天在这里干上两三个小时,不仅有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为周围的居民创造了一片舒适的环境,现在附近的居民经常晚上聚在这里赏花纳凉。大连市第六十五中学初一年级全体同学共同认养了一片绿地,每星期都要把绿地清洁干净。一年七班的刘凯同学说,能为周围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自己非常高兴。
目前,仅在大连市的中山区就有各类认养公共设施的志愿者队伍500多个,总人数超过2万人,覆盖辖区90%的公共设施。统计显示通过群众参与、百姓受益,大连市民对创建工作满意率达99.8%。
建设宜居城成为创建着力点
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建设宜居城成为大连市把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惠及市民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大连城市养老体系走在全国各城市的前列。无论是对养老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是大连市独创的养老模式都成为大连市老人安享晚年的保证。从2004年开始,大连市开始探索“货币化养老”模式,由街道筹集资金,每月向“三无”、“特困”老人每人发放100元至300元不等的“代币券”,老人持券到“养老服务中心”选择自己喜爱的“养护员”。而每位养护员可以照顾几位老人,拿着服务换来的“代币券”,每月到街道兑换一次工资。这样既解决了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增加了辖区的就业岗位。家住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街道的80岁老人迟连英老伴过世早,自己腿有残疾,儿女都生活困难,但老人的晚年同样有依靠,作为老虎滩街道第一批“货币化养老”服务对象之一,迟大娘如今已经与自己的“养护员”毕淑环亲如一家。迟大娘说,自己的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这几年多亏了有毕淑环。在这以前都是义务的,总麻烦人家也不是个办法,如今街道每年给我们增加“代币券”的额度,我们老人也有依靠了。到目前,该区“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投入近100万元,培训了200多位“养护员”,600多位老人得到了服务。
据统计,如今每七位大连人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养,特别是让困难老人老有所养,是和谐、文明大连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大连市摸索出“货币化养老”新模式,在破解养老问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一养老模式,甚至吸引了德国、日本等养老体系发达的国家前来考察学习。
用文明城市理论普及群众
据了解,大连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能做到持之以恒,是与这个城市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程,坚持用文明城市理论普及群众直接有关。
由大连市委宣传部承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城市文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社区文明”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文明城市论》和《文明社区论》等专著,这一成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大连市建立起以市委宣讲团为龙头的全市三级宣讲体系,组织宣讲团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等巡回宣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仅2007年,全市举办各类宣讲报告、理论专题报告、形势政策报告总计3100多场,先后有380多名各界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参与宣讲工作,直接受众110多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忠诚党的创新理论模范教员”方永刚,曾是大连市委讲师团特聘教授、市委宣讲团骨干成员,党的十六大以来,他在大连地区宣讲440多场报告,被老百姓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以老战士高玉宝为代表的全国典型群体大连沙河口区老干部报告团,也是活跃在大连地区各级宣讲团队的杰出代表。81岁的高玉宝,60年坚持写书育人、报告育人、示范育人,关心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先后在全国作了近5000场报告,直接听众近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