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强不息的赞歌

2008-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孟斌 通讯员 卢军 我有话说

他,曾在执行任务中,为救战友失去双腿;

他,拖着一双假肢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奇迹;

他,创办山东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成为伤残战友互帮互助的精神家园……

他,就是一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袁

殿华。

不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人生

1983年10月,东明县菜园集乡袁老家村,17岁的袁殿华怀着绿色梦想走进了军营。由于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不到一年就荣获4次嘉奖,并被任命为侦察班长。在1985年春天的一次执行任务中,为救战友不幸踩响地雷。7天7夜的昏迷之后,醒来的袁殿华,再也看不到自己健壮的双腿。

从此,袁殿华开始了与命运和困难顽强搏斗的生命历程。1987年,袁殿华退伍。按照规定,二等功臣袁殿华完全可以呆在家里,享受国家的优待,但这不是袁殿华的性格,他说:“荣誉的光环闪烁的是过去,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人生!”

“我一定要站起来!站起来,不是为了东游西逛,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着顽强的毅力,一年后,袁殿华终于丢掉双拐,抛开轮椅,像正常人一样站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末,袁殿华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他们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生意十分红火。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1990年6月的一天,袁殿华家中突然起火,大部分家当付之一炬,来家中做客的一位战友也不幸被烧成重伤。为给战友治病,袁殿华夫妇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还四处借款,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一下子又负债累累。

为了养家糊口,袁殿华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闯一闯。1991年,他借来2000块钱,只身来到上海,为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

从没干过推销,双腿又有残疾,难度可想而知。袁殿华常常天蒙蒙亮就从床上爬起来,拖着沉重的假肢,挨家挨户推销产品。有的客户住的楼层高,又没电梯,他就抓着楼梯扶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很多次,客户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这样,袁殿华在上海一干就是5年,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推销员。

付出终于有回报。1996年底,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县城盖了一栋二层小楼。“现在咱们终于可以喘口气安安稳稳过日子了。”那些天,妻子井爱红高兴得合不拢嘴。

可安稳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天,袁殿华又坐不住了。承包鱼塘、批发蔬菜、承包工程,凡是别人能做的,袁殿华都努力去尝试。尽管挫折接二连三,但他丝毫没有气馁。

2000年春天,在西藏拉萨市政府工作的一位同学邀请袁殿华过去旅游。袁殿华去了,但他的心思没放在旅游上,而是想在“世界屋脊”去创一番事业。

一个月后,经过精心准备的袁殿华只身来到西藏。他看到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搞苗木绿化的很少,便决定在拉萨开一家苗木绿化公司。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内地运来的首批苗木,移栽后大部分枯死了。

“成活的几率连1%都没有,你还是放弃吧,”老同学劝袁殿华就此罢手。

“只要有0.1%的希望,我也决不放弃。”袁殿华没有轻易认输。他买来一大摞苗木栽培、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书籍,日夜翻阅,常常看到凌晨两三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四处打电话询问,登门请教苗木专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殿华成功摸索出“断根育苗法”,使移栽的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为表彰袁殿华为西藏绿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西藏自治区林业厅专门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从此,袁殿华的苗木绿化公司声名鹊起,业务源源不断。

带领残疾战友一起创业

2005年底,袁殿华从西藏回乡探亲,看到一些伤残战友因单位效益不好纷纷下岗,生活十分困难,由于一时没有得到安置,有的甚至成为特困户和上访户,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夜深了,袁殿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深知,这些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友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也不愿整天求东借西;他们也想自立自强,只是苦于没有门路。带着几分自责和愧疚,袁殿华决定放弃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

袁殿华流着泪对妻子说:“看到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生活这样困难,我心里难受啊!钱永远也赚不完,我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战友们改变现状,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没多久,袁殿华便从西藏回到家乡,来到战友们的身边。2006年11月26日,对于袁殿华和他的伤残战友们来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天――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正式开工生产。

一切从零开始。办厂伊始,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袁殿华拖着一双残肢,整天忙碌不停,四处奔波。他跑完民政,跑税务,出了工商局,又进技术监督局,有时一天要爬多次楼梯,常常是筋疲力尽,但他都咬牙坚持着。

厂里的伤残军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不懂技术,学新东西很难,干活速度很慢。但袁殿华不离不弃,耐心帮教,约法三章,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轨。目前,福利厂已接收接纳残疾人员30余名,下岗退伍军人30名,其中22人是伤残军人。他们生产的手套、拖布、防护帽、工作服等劳保产品陆续投放市场。

又找到当兵的感觉

“赚钱多少并不重要,战友们在一起创业再苦也快乐。”在袁殿华和他的伤残战友们眼里,这个普通甚至有点简陋的福利厂,不仅是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更是他们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当兵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部队,袁殿华就是我们的班长!”今年50多岁的复员军人张铁锤说。

在部队一次施工中,张铁锤失去了右臂,家中有3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来厂之前,苦闷的老张常常一个人躲在家里抽闷烟。“在这里不是因为我赚了多少钱,而是找到了归宿,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如今,张铁锤有说有笑,性格开朗了,烟也抽得少了。

逢年过节,袁殿华总要买上一些花生油、面粉、大米等生活用品,到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伤残战友家里去看望慰问。谁家有了困难,总是解囊相助。

袁殿华感动着战友们,战友们也感动着袁殿华。六级伤残军人赵洪彪在县新华书店工作,月收入1000多元。听说袁殿华办福利厂,资金周转困难,就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两万元钱,亲自送到厂里。“一分钱不赚,我也心甘情愿。”退伍军人任中峰带着两万元钱加盟福利厂,至今没领过一个月工资,但天天来上班,还将他的一辆面包车无偿提供给厂里跑业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