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一位残疾人在亲属的陪伴下在首都博物馆参观。首都博物馆在残奥会期间完善了服务残疾人的各项设施,并为视力残疾观众增加了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
“在‘快乐残奥’的感召下,今天共有1000名残疾人走进首博,体验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辉煌。首博热诚欢迎他们,因为为每个公民提供身心发展的平等机会是我们的重要职责。”首博馆长郭小凌说。
家住新街口街道的刘金元坐在轮椅上兴致勃勃地张望着,为他推轮椅的是“好哥们”蒋耀斌。“我今年64岁了,这还是头一次进博物馆。能亲眼看到这些文物,太激动了!”刘金元说。蒋耀斌听了频频点头:“对呀,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自豪,咱哥俩以后也要多出来开开眼界!”
在精美的展品前,拄着单拐的李全国入神地张大了嘴巴。“真后悔没早些来,太美了!”这位家住门头沟的农民兴奋地说:“听说要来参观文物展览,我昨晚一宿都没睡着。我要好好看看,回去向其他残疾人宣传宣传,带他们来亲身感受。”同来的区残联副理事长赵金明向记者介绍,这些住在大山里的残疾人出门不易,是“快乐残奥”激起了他们走进社会的热情。
走进北京文物精品展厅,盲人石玉华大妈正在小心翼翼地抚摸“西周堇鼎”复制品。身边,讲解员张哿一直陪着大妈,细致生动地讲解着。“我已经亲手摸过九件复制文物啦!真没想到,除了用耳朵听,还能用手摸,为我们盲人想得太周到了!”石玉华拉着张哿的手,感激地说。
在展厅门口,一位手语讲解员身边围聚着几位聋人,随着手指的灵活跳动,会心的微笑绽放在他们脸上。为了便利聋人观众,首博特意请来了东城特教学校和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的手语老师,并为讲解员做了定期培训。
“我身边的很多残疾朋友都爱好书画、文艺,他们也盼望着体验祖国灿烂的文明。”身穿残奥会志愿者服装的肢残人程纪勇特意从服务岗位上赶来参加活动,看到的一切让他十分振奋。“这次参观既体现了社会的仁爱、人道,又实现了公共资源平等共享,更重要的是,它使更多健全人意识到,我们残疾人也有精神文化追求。”说着,程纪勇指指自己志愿者服装上的笑脸标志,开心地说:“就像我参加志愿服务是为残奥会作贡献一样,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也是在用自强乐观的风貌为残奥会添彩。我们享受这种做主角的快乐!”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