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3200万人、105万人,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仅处于中等水平;
●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
瓶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向前迈进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我党再次强调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因此,发挥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至关重要。
创新人才短缺制约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3200万人、105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不足,仍是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我们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我们才能够说取得了成功。
2005年,我国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680亿美元,同比增长29%;但外国控股和投资的公司占了这些出口的87%。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国,但是出口大潮的真正主导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那些正在利用中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的外国企业和公司。我国大多数省份的人才总量和密度不小,但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真正对接主导产业的人才相对不足,人才队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率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也比较低。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沿海强省建设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特别是一些战略性高新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然而,这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自主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资源,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不断培养和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证。
的确,一流的尖子人才、国际级的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可以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难题,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要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创新型社会中,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必然会像农业时代追求土地、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资本那样去追求知识,追求拥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就深该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尽管引进了大量技术先进的组装生产线,推出了大量新产品,然而,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这一方面与引进技术后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努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重视不够。以自主创新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解决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人才是创新之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灵活驾驭知识和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有理想、有责任感、善于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有执著追求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和现代交往工具的、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型人才。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尤其是创新型发达国家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师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问题、创造方法问题上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美国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始于1950年左右,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急起直追,以改善当时美国的科技发展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要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制度,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和体制,积极营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越环境和良好氛围。培养创新人才,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人才是第一宝贵资源的观念落实到分配中,落实到劳动报酬上,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进而带动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养能够进入世界前沿领域、研制原始新产品和换代新产品的人才。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为了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有三大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即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它们归口科技部管理,通常称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我国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科学基金,此外,各省还有一批科技计划项目。要充分利用实施这些科研项目的机会,促使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各类技术中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总之,通过高水平的科技机构以及企业的技术力量,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