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龙岩:从体育落后地区到奥运冠军的摇篮

2008-09-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高营光 我有话说

在北京奥运会上,张湘祥、林丹、何雯娜分别摘取了男子62公斤级举重、羽毛球男子单打、女子蹦床的金牌。这三位金牌得主均来自龙岩。从红土地上280多万人中走出的三位奥运冠军身上含有相同的“成功基因”,他们都成长于龙岩良好的体育氛围之中。

从故意把背心翻过来穿到“龙岩现象”

说起龙岩体育的过去,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龙岩市体育事业起步较晚,水平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龙岩在福建省运会上的奖牌数总是排在倒数第一、第二。每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故意把背心翻过来穿,羞于将“龙岩”二字露出来。

这深深刺痛了龙岩人的心。痛定思痛,龙岩体育历史也从这一刻开始改写:龙岩市提出了“大体育观”的概念,并奋力走上了一条既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之间体育的全面进步,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需求的“大体育”之路。2003年,龙岩再次提出创建体育强市的目标。

如今,龙岩走出了一个个体坛名将,如林丹、陈宏、周金灿、石智勇、张湘祥、刘麒鹏等。据统计,1997年至今,龙岩籍运动员共获得奥运冠军4个,世界冠军21个,亚锦赛金牌15枚,全国赛金牌46枚,龙岩也因此被誉为体育界的“龙岩现象”。

最漂亮的建筑是体育场馆

走进龙岩的每一个县(市、区),最抢眼、最具特色、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体育场馆;420条健身路径、160个农民健身工程遍布全市五县一市一区。从无到有,龙岩让每个社区、农村每个乡镇都有健身点。

龙岩是山区,没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但在体育上却很舍得投入。也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的发展才有了“跳板”,群众参与运动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来到龙岩,“琳琅满目”的多功能体育场、标准化室内外游泳池、专业羽毛球馆、举重馆、网球馆、射击馆等专业体育场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各县、市、区同样也不例外,如连城县武术馆、上杭县羽毛球馆、漳平市乒乓球馆、武平县体育馆、长汀县新体育馆、永定体育馆,等等。新罗区还启动了恒亿百村文化中心建设,每个文化中心都配有一个室外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乒乓球室、一个台球室、一个棋牌室。全市多个场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数量居全省之首;新罗、长汀、上杭等3个县(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区),连城县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

2000年至今,龙岩先后投入6亿多元兴建了现代化的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等一大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如今,龙岩全市体育人口已占40.5%,人均拥有体育场地1.06平方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龙岩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县县拥有标准体育馆的设区市。

体育成为龙岩人生命的一部分

张湘祥说:“龙岩之所以出了这么多的优秀运动员,一个重要原因是龙岩人有深厚的体育情结,红土地上洋溢着浓浓的体育氛围,这让运动员受益良多。”这话道出了红土地对优秀运动员的影响。

红土地上的体育情结要从龙岩的历史说起。龙岩,既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也是著名的中央苏区。1932年,当时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就在汀州城南寨广场举办了福建省第一次体育运动会。这“一粒种子”就这样播撒到了龙岩人的心中,并“生根、发芽”。如今龙岩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小孩,每天安排出时间运动,已经成了多数人的习惯。

在龙岩,还能看到他们钟爱体育的“另类”方式。80岁高龄的章金河老人早在1998年,就腾出自家的车库,创办了家庭播放点,每当有体育赛事,就组织附近离退休同志一起观看。2000年,他自己掏钱购买了74厘米大彩电和VCD,添置了体育书籍、报纸杂志,还负责创作了多期体育宣传栏。新罗区还有一位名叫李文河的79岁老人,见每天清晨在天马山上晨跑的市民络绎不绝,就自己出钱出力承担起护路养路的事。8年来坚持锄草、拔草、清水沟、扫台阶、捡垃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