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敢教日月换新天

2008-10-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这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

在没有一个完整市场体系的情况下,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中国进行着市场经济特色的国企改革,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走过一些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最终铸就了经典的辉煌。

这也是一条后人无法效仿的路。

一个建立在农业国家基础上、农业人

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却仅用30年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推进工业化进程,开辟国有经济新天地的神奇命题。

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有了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

从前旧貌今换新颜

1978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入了上海。一位德国记者这样描述他当时看到的景象: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商,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30年后,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中,中国一汽集团排名第385位。同时名列其中的还有宝钢、中远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筑等19家央企,且大多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企业。一些外国人感叹:“中国人能做的,我们绝对不要做;因为中国人能做的,我们绝对做不过他们。”

30年,弹指一瞬间,许多变化还来不及细数,却已是日月换新天:

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职工生老病死由企业统包,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从社会组织转变为经济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领域。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2%。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步进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有进有退”、“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改革的重点从搞好每个国有企业转变为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

1978年,全国1/3国企的生产秩序还不正常,全国重点企业主要工业品中的30项主要质量指标中,有13项低于历史最好水平;独立核算的国营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4.3%,亏损额达37.5亿元。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35.5万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0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7万亿元。

这几年中央企业的盈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盈利大户的分布从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扩大到船舶、汽车、航运、冶金等行业。2007年,交通运输、冶金、汽车、设备制造、商贸等竞争性企业的增利额达到681亿元,占中央企业总增利额的30.8%。

市场引领改革方向

如果说,30年国有经济改革最丰硕的成果就是国内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排头兵,并且已经成长为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公司竞争的重要力量,那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无疑是支撑这股力量最核心的驱动力。

国有企业的30年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30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呈现出较强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主经营,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30年,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是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其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目前,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达到64.2%。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A股市场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在香港、纽约、新加坡等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达78户。同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

变化同样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上。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30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国有主导公私共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需要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经过30年的改革,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了有序退出,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有经济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25.4万户,到2007年减少到11.5万户,年均减少1.4万户。但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加2.2万亿元,年均增长9.8%。

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实现利润占到80%,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75%。

有人担心国有经济发展得太快太强了,会不会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通过放开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越来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至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非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18.16万户增长到32.38万户;资产总额从5.71万亿元增长到18.6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6.16万亿元增长到24.52万亿元;利润总额从3151亿元增长到1.33万亿元。

实践证明,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