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约瑟和他的传记封面。
李约瑟留给世人印象的不该只是他的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11岁时已会七门语言,不惑之年仅用两年
这本李约瑟的传记刚在英国正式上市,传记以日记、书信等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披露了李约瑟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开明的婚姻、很多的婚外恋情以及他在中国的游历故事,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惊世骇俗的一面。
西蒙・温切斯特曾多年担任英国媒体驻亚洲记者,他在首发式上说,传记定名为《炸弹、书和指南针》,是因为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没有什么比火药、印刷和指南针这三样发明更彻底地改变了世界”,但培根不知道,在西方人之前,远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掌握了这三大发明。但是,直到三百年后,通过李约瑟,中国人的发明才得到了西方的认可。
温切斯特说,尽管李约瑟在中国大名鼎鼎,但他与大多数西方人一样,最初对李约瑟也知之不多。1996年,他在中国采访长江三峡问题时,有人建议他参考李约瑟的著作,其中有与水有关的一切中国科技史。他从此对李约瑟的成就和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产生兴趣,并萌生了写李约瑟传记的念头。
曾经发明创造了那么多个科技世界第一的中国文明,到了15世纪中期为什么突然止步不前了呢?李约瑟给世人留下了这一著名的“李约瑟谜题”。那么曾经与中国遥距万里、恍若隔世的李约瑟,如何会萌发探求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强烈冲动、一生不辍呢?在首发式上,温切斯特对上百名来宾讲述了他对李约瑟的理解。他认为,关键是1938年的一个偶然因缘,中国南京的留学生鲁桂珍当时在剑桥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导师就是他的夫人德萝西・莫耳(后改中文名李大斐)。李约瑟鲁桂珍俩个人后来萌生情感,他在向鲁桂珍学会第一个汉字“烟”后,突然对鲁说“我必须学习这种语言”。40年代,他作为英国科学特使前往重庆,游历中国万水千山,考察过都江堰、敦煌等集中国文明之大成的历史遗迹。“李约瑟的一生从此改变”,温切斯特说:“这一改变也随后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鲁桂珍此后是他长期的助手、情人。1987年,李大斐去世。1989年9月15日,89岁的李约瑟与85岁的鲁桂珍在剑桥大学举行了婚礼。两年后鲁桂珍溘然仙逝,李约瑟则于1995年3月离开人世。
西蒙・温切斯特认为:“通过李约瑟我们可以透析是什么造就了真正的中国。”中国是怎么回事?中国人在想什么?他在首发式上饶有兴致地讲了一个颇有暗喻性的故事。20年前一位在上海的外企员工曾请他帮助前往心目中“世界的中心”美国,但几年前这位员工又回到了上海,因为他认为“中国将是世界的中心”。这让人联想到李约瑟著作中曾经辉煌的中国。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自信心提升,将使那些掌握中国文化的人走向成功。
李约瑟传记的中文版将于明年1月在上海出版。李约瑟1900年生于伦敦,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从上世纪40年代到他1995年去世,李约瑟的后半生因研究中国科学史而改变,而他所编著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论证了中国是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科学创造的发源地,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剑桥大学将李约瑟和达尔文、牛顿、霍金等共列为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库林子在首发式上说,在李约瑟去世后,该所陆续出版了多卷《中国科学技术史》,反映冶金矿业、农产品加工业、林业等主题,唯独没有撰写一本李约瑟传记。西蒙・温切斯特的传记,无疑是对李约瑟事业的一个补充。
(本报伦敦10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