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省行为”
以全国1/2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18的粮食、1/10的商品粮、1/20的国家专储粮和1/2的出口粮,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商品量及玉米出口量方面均在前列,吉林省创造着中国粮食历史的辉煌。
投资260亿元,用5年左右时间,使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
这不是吉林的“一省行为”。7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8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此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一个省的农业项目能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国务院为此召开常务会讨论通过,可以说前所未有;一个有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达到260亿元,也是前所未有。”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说。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不言自明。同在今年7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国增产800亿斤粮食,并提出要集中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多的核心产区,着手开发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吉林省5年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建设,作为这一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点工程。
100亿斤粮食从何而来
“吉林有能力实现5年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目标,”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历数优势――
具备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和基础,吉林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已经连续五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亿斤水平;
具备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和大量可供改造的中低产田,全省人均耕地3.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西部地区有可供开垦的荒碱地1000多万亩;
具备增产粮食的水资源保障,常年径流400亿立方米,通过水利设施建设,供水保障能力将明显改善;
具备较强的农业科技实力支撑,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建在吉林省,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育种技术科研中心,特别是培育成功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超级粳稻;
具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吉林是全国唯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规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粮食主产县实现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主要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
科学开发推动规划实施
《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包括了中西部地区重大引水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和改造、中部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农业良种培育和推广、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病虫草鼠害预防、生态保障等10大工程、29个重点项目。
“这10大工程、29个项目,归结起来就是两条路:一条增加耕地面积,走外延拓展之路;一条增加单位产量,走内涵挖潜之路。”有关专家分析说。
为扎实有效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吉林省政府已经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各项工程也在扎实推进中。目前,引水工程、黑土地保护等19个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未启动工程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陆续开工建设。仅今年6月10日开工建设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就可使西部地区灌溉面积在原有43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285万亩,年增产粮食近18亿斤,项目区内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与此同时,配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在建设中。去年下半年,镇赉项目区开建,今年万亩示范区已实现灌溉;大安项目区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与灌区骨干工程同步推进。项目区建成后,不仅可实现粮食增产,区内农民脱贫致富,并可净增治沙面积,使西部约3.2万公顷的草原湿地将得到有效恢复和改良,大大改善当地的发展和生态环境。
“《规划》不是单纯的粮食增产计划,而是吉林省首次将粮食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单一的仅抓粮食生产的模式。”徐勇说,项目既考虑了水利、农田、良种及技术等直接增产粮食的项目,又考虑了生态保护、社会发展、资源有效配置等因素,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三改三增,即改良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基本农田保护工程、粮食安全工程、生态工程,又是扶贫工程、民心工程。”
“吉林省5年增产的100亿斤粮食将全部调出,支持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吉林将为“天下粮仓”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