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中国儿童艺术剧院、APPN中国中心(亚太地区制作人联络网)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8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周”,国庆期间在京推出。全国13个儿童剧院团、19台剧目在京演出50余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日前,各展演团领导以及来自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代表在中国儿艺召开
儿童剧应有很高的水准和趣味
儿童剧不是小儿科,而应有很高的水准和趣味,这是与会者的一致看法。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会长、中国儿艺院长周予援说,儿童戏剧是戏剧中一个特殊的门类,教育价值是儿童剧必须的内涵。但儿童戏剧还应该有很高的水准和趣味,其教育性、娱乐性、艺术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儿童戏剧必须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能不用说教的形式把儿童吸引进剧场。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一个孩子看了第一部儿童剧就会决定他是否看第二部。如果第一部不喜欢,第二次不会再进剧院,所以我们在做戏剧的基石工作。北京儿艺院长吴玉中说,对于儿童剧的态度就在于你如何对待儿童。以往我们认定儿童是成人的准备阶段,而只有到上个世纪,人类的解放度、自由度被发现之后,人们才发现0-18岁之间并不仅仅是为成人做准备的,而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最快乐的时光,这个时光应该有一个程式。要发现儿童,关注儿童思维方式、生存状态、心理需求。说到儿童剧的教育属性,吴玉中认为,儿童总有一天要长大的,如果彻底缺失教育性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分寸要把握好。他觉得这种教育性应该是人类本身的人性,比如说爱、勇敢等,把这些人类本身的价值通过儿童戏剧传达出来,这是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济南儿艺院长丁小秋认为,儿童剧也要出精品力作,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如济南儿艺的《宝贝儿》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该剧目前已演出逾两千场。本次参演剧目《我和我的影子》也制作精良,目前已预定了100多场的商演。
公益性是儿童剧必须具有的特性
中国有3亿8千万儿童,但儿童剧团只有25个,且不少剧团已经停止创作,还有很多剧团在惨淡经营。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的投入不够,二是儿童剧创作人才流失严重,而且中国儿童剧市场是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与会者认为,公益性是儿童剧必须具有的特性,儿童剧不应该是盈利的事业,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关注。要积极引导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儿童剧事业,引进多元投资来促进儿童剧的发展,即坚持儿童剧的公益发展,又促进儿童剧团之间有序的竞争,剧目生产能力也有望大大提高。
当然,除了送戏上门、去边远地区演出等方式,各剧院团都在想方设法开拓演出市场。如安徽儿艺率先推出了“亲子专场”,上海儿艺推出了周末演出的活动。每逢节假日,很多剧院都在组织公益场,把一些平时看不到儿童剧的孩子请进剧院看戏,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不少剧团还以小剧场演出的形式,跟孩子更接近,更容易令他们感到亲近。周予援说中国儿艺还组织了让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校园的活动,并与四川人艺联手创作演出,让西部的孩子们都能看到经典儿童剧,也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要加强现实题材儿童剧的创作
本次演出周的参演剧目都是近几年各院团新创作的剧目,展现了我国儿童剧创作上的风格和成果。但因为现在的儿童剧逐渐走入市场,能让家长买票走近剧场基本上是10岁以下的低幼儿,他们喜欢看童话、神话,所以儿童剧中多是神话、童话题材,现实题材的创作比较薄弱,这已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
武汉人艺剧院刘复说:“武汉人艺最近几年来主要在做一些现实题材的儿童剧,通过这几年的尝试,我们发现青少年还是很喜欢看现实题材的儿童剧,甚至不亚于童话剧。去年我们带了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柠檬黄的味道》去日本演出,日本的孩子也很喜欢,虽然只是字幕翻译,但孩子们都看懂了,并流下了眼泪。此次我们演出的《古丢丢》就是呼唤孩子们从小要有爱心,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天津儿艺院长刘乃刚说,12、13岁到15、1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中国是很重要的儿童团体,特别是今天中国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中心,家里老人都对他们百般宠爱溺爱,形成他们个性非常突出,非常自我。作为儿童艺术剧团应该关注这些孩子们,本次天津儿艺带来了中学生话剧《第七片花瓣》,这是一台探讨怎样成长、怎样拥有一颗健康心灵和完善人格的青春戏剧,引起中学生们的极大共鸣,所以说现实题材剧作还是有市场和观众的。
周予援强调,一味追求盈利的演出,可能就会把儿童剧推进死胡同。一味追求商业,就会把儿童戏剧的样式大大减少。各团都应重视并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力争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