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仓:生态文明提升幸福指数

2008-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2008年8月1日,国家环保部命名太仓市为“国家生态市”,太仓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生态市之一。太仓市市委书记浦荣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如今,苏南地区的县级市相互“较劲”,不在于相差几十个亿的GDP,大家都把“建设好生态
文明”作为“更胜一筹”的标杆。太仓建设生态市,不是为了一个“名分”,而是把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涵来追求。

八年来,太仓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形成倒逼机制,“铁腕”治污、产业结构变“轻”跳“高”、政府“做环境”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这座沿江沿沪的生态城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为子孙后代留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授权,铁腕治污,换来绿水青山

太仓市市长谢鸣的话很实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并不矛盾。政府不光要批项目,还要管理项目。进驻企业多多少少有污染,关键要精心治理,控制好污染面和点。”

2007年8月13日,谢鸣到环保局调研工作,环保局长华中兴提出了“请市政府授权环保局,对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的企业,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不久,市政府下达了授权批复。两天后,环保局向76家企业下发了限期治理的决定,这是太仓限期治理企业前5年的总和。

从“栽树播绿”到“铁腕治污”,八年间实现三次观念跨越,使“蓝天碧水”等四大工程、“供水供热”等五张“生态网”、“脱硫脱氮”等十大举措得以实施,太仓也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步入国家生态市行列。

投资5亿元,实现长江引水工程“镇镇通”、“村村通”;三年投入13亿元构筑绿色生态网,新增绿化面积4.72万亩……五张“生态网”,使太仓城“百步见景,千步见园、满城皆绿”。

华中兴告诉记者,生态城市的建设,“攻坚克难”的重点还在农村。市里下发红头文件,“哪个镇没有创成生态优美乡镇,就撤哪个镇镇长的职。”也因此,创建得力的镇长被提拔重用。

衡量成绩的“指挥棒”转了“风向”,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浮桥镇牌楼村党支部书记陆惠芬告诉记者,牌楼村今年3月建成2套塔式蚯蚓生态滤池,80户230余人每天产生的40吨生活污水,百分之百达到了除磷脱氮的好效果。

环境检测数据表明,太仓的天气优良率已连续4年达90%以上,去年为97%。前来投资的德国企业家,都把太仓看成是“德国的小镇”,评价太仓“环境清幽、生态优美”。德资企业的老总们纷纷自愿当起了太仓的“招商代言人”,增资扩股日趋普遍。

从“源头”抓起,促产业结构变“轻”跳“高”

大仓服装公司与中科院光机所联合投资2000万元,成立研制红外玻璃的公司;陆渡镇宇航人集团投资建立研发机构。这两个投资规模在太仓都“说不上”的“小项目”,市委书记和市长却都出席了签约仪式。用市委书记浦荣皋的话说,这两个项目都姓“高科技”,代表了太仓产业的转型方向和发展希望。

16年来,太仓引来了舍弗勒、慧鱼等116家德企,累计用地不到3000亩,但亩均投资强度超过50万美元。德企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太仓能成为“德资高地”,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太仓生态环境的质量过得硬。

正是看准了高科技企业对生态的压力小,太仓对此重点扶持。科技三项经费从2006年1200万元“涨”至今年的30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财政补贴、专利扶持基金等科技专项经费,每年的投入呈3倍增长。

浓郁的创新氛围,让太仓的民营企业家们都做起了“高科技梦”。借2004年太仓市政府聘请中科院八位专家担任“太仓市科技顾问”之机,100多家企业与高校“联姻”,共建研发中心,解决实际问题300多项。其中,特灵空调设立了国内暖通空调领域首家国际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太仓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树立的“生态观”,使全市精密机械、软件服务外包等又“轻”又“高”的产业向基地型、旗舰型方向发展。太仓软件园总投资3800万美元,在3至5年内将实现年产值30亿元,成为长三角最大的集软件开发、培训、评测和投融资一体的县级特色软件产业基地。

政府“做环境”,“绿色文明”为后代留“发展空间”

浦荣皋告诉记者,太仓正处于人均GDP1.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创建给太仓重新审视发展路径提供了思想源泉。在一个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牵引下,太仓在生态上,立足一个规划;精神上,立足一种文化;政府决策上,立足于多留赞叹,少遗憾,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

制度与规划是基石。2004年至今,太仓每年拿出GDP的4%用于生态建设,总投入超过30亿元。2005年,太仓编制完成了《2006-2020年太仓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通过评审的“减排规划”。

文化提升城市精神内涵。太仓承办了“2008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太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陆卫其告诉记者:“承办这一活动,为的是让讲信修睦、开拓创新的郑和精神,成为太仓的城市精神内涵。”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等四个文化品牌,如今在太仓家喻户晓。

造经济发展的人才“蓄电池”。2004年,总投资4.5亿元、以家乡名人吴健雄命名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学院紧紧依托企业,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定岗双元”育人模式,成为外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太仓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去年,城镇居民和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达2.2万元、1.1万元。这是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的基础上获得的发展成果。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今后太仓发展的“张力”将更加充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