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慎思 教育笃行

2008-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欧曼 我有话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功能认识,即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知识,而在于道德,在于培养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西方古代对教育的认识亦如此。苏格拉底之所谓“知识就是德性”,实际上就是认为,教育是用来培养公民的“德性”的。柏拉图发扬光大了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认
为理想的国家就是善的国家、正义的国家,而实现这一“理想国”的根本在于教育。柏拉图把教育的“求善”功能限定得如此之纯粹,以至后世有学者认为,如果人类只是追求“善”的生活或曰“德性”的生活的话,那么,世界上那些藏书汗牛充栋的图书馆完全可以付诸一炬,只留下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就足够了。

随着自然科学革命的发生,以及基于科学技术的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强调使得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意在授人方法技能的科技教育大行其道,而旨在培养人性完美的人文教育则渐趋式微。当人心不再思善,德性日见沦落的时候,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功能,大学应该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英国教育家纽曼语)的呼声遂起。

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对于科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先天不足、曾饱尝落后挨打之苦的中国来说,完全回归德性培养的“教育原教旨主义”更不可取。如何在人文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寻得一个平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有所建树?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的《大学慎思,教育笃行》(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年4 月版)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视角。

叶志明教授既是我国力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又是上海大学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他的这部书内容涉及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生培养工作、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估、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有关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诚如其书名所示,不仅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对我国大学办学理念和方法的审慎思索,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作为教育管理者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积极探索与践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