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从今天起我们开设《外国人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专栏,由本报驻外记者采访一批对中国改革开放有亲身经历和切实体会的外国人士,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认可和赞叹。 |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倡‘科学发展观’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这是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盖保德博士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巨大成就时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他认为,如以此战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
盖保德先生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79年,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刚刚开始的年份,以后又多次访问中国,在中国讲学,并以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资深经济学家的身份常驻北京。此后,盖保德还担任过美国财政部东亚司中国处处长及副司长,非常熟悉中国情况。2004年9月加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后,重点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地区发展及扶贫策略等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经济:喜忧参半的表现》、《使用中国统计系统的实际问题》、《人民币并不是问题》等专著。可以说,他亲眼看到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图为盖保德博士。徐启生摄
盖保德表示,中国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单从中国减少贫困人口就可以说明问题。30年前,中国有70%的人口,近7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每天1美元),到1985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5亿,现在只有1.6%的人口也就是只有2000万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民最直接的好处。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解决了绝大多数民众的贫困问题,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的快速经济发展给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尤其是大力发展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这不仅需要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与专业人员的协调合作,而且需要大批资金;许多国家都无法筹措足够的资金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但中国做到了,这一点值得许多国家学习与借鉴。
谈到中国经济改革中面临的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时,他结合目前美国国内金融市场出现的危机提出建议:第一,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宜过快,不能完全实行所谓的市场自由化,不要盲目依赖国外的经验;第二,必须建立一套有效而强大的监管机构,中国在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监管机构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第三,金融体制的改革需要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他们不仅要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应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吸引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这样才能保证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
盖保德对中国的农村情况颇有研究,今年初,他撰写了一部新著《中国经济的波动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他表示,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乡村城市化,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子女的教育程度,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尽快缩小城乡差别,这对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改革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经济保持8%-10%的高速增长,同时将通胀率控制在12%以下。他确信,中国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特别在当前国际油价不再走高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运用一切经济手段避免通货膨胀的蔓延。同时要努力提高司法机构的执法水准,逐步缩小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
盖保德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向成熟”。可以这样说,经济改革初期,中国重点放在经济建设,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引进外资,建房设厂,增加就业,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科学发展观”则从战略高度出发,深化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扩大其内涵,除了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将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教育、医保等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解决分配领域的不公平、腐败、食品卫生与安全等民众关切的问题。这表明中国的经济改革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本报华盛顿10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