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极地科考:探索与责任同行

2008-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连增 我有话说

9月24日,中国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图为一名科考队员的妻子为凯旋的丈夫送上鲜花。新华社记者裴

鑫摄

科学成就

近25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日地物理学等领域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样品的共享平台,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新发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人类认知极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1.东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取得重大突破

自1996年起,中国实施了6次内陆冰盖考察,2005和2008年成功开展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多学科综合考察,建立了中山站―冰穹A完整的冰川学、气象学观测断面,首次在冰穹A钻取了超过100米的冰芯,获得了区域性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记录资料。

2.开辟亚南极生态学新领域

中国科学家首先采用地质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含动物粪的沉积层中创造性地恢复了过去3000年来南极企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后又利用沉积层中海豹毛发数量的变化恢复历史时期海豹数量,探索极地生态群落历史变迁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3.发现大型南极陨石富集区

中国科学家四度赴格罗夫山开展地质考察,获取了9834块陨石。目前已鉴定的1000块陨石中,已确定2块火星陨石和灶神星陨石等一批珍贵样品。

4.发展北冰洋海洋学观测新技术

研制了极区水文气象卫星跟踪浮标、水下机器人、海洋潜标、海冰精细观测等新技术,并应用于海洋观测,获取了重要科学数据。

5.开展全球变化长期观测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船为观测平台,建立了极地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了大气、海洋、冰川、地球物理、空间环境等长期观测,获取了全球变化连续观测数据,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样品的共享平台。

中国行动计划

2007年3月1日,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包括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信息与数据共享、科普与宣传5个子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第24次南极考察队的17名内陆冰盖科考队员进行了冰穹A冰芯与甘伯采夫冰下山脉调查、中山站―冰穹A断面大气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观测,以及冰穹A天文学国际合作观测、南极内陆天然地震台网布设等;同时还开展了埃默里冰架―普里兹湾―南印度洋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以及中山站国际极地年全球协同观测。

2.2008年北极科学考察将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系统观测海洋、海冰和大气变化,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东亚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3.广泛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2008年,中国与挪威合作成功组织了“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斯瓦尔巴德考察活动”。此外,中国派科学家参与了2007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北冰洋和南大洋考察。

未来发展

近50年来,人类从对两极的探险时代跨入了科学考察的新时代。许多国家在不断深入对两极科学考察研究的同时,也就未来有效开发利用极地进行积极探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遵循“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导方针。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在组织实施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持续深入开展南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积极参与南北极国际事务,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建设。

1.加强南极地区关键过程的监测与研究

重点开展冰穹A地区的冰川、地质、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学科研究;继续实施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连续综合观测、南大洋综合调查、亚南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获取各圈层相互作用关键过程的样品、样本和数据,将现代过程研究与历史演化相结合,研究南极地区关键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联,预测未来变化。

2.深入研究北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重点围绕北极快速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计划地持续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积极参与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北极联合监测与观测,提高对北极变化的科学认知能力。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提高预测能力。开展北冰洋航线、海洋资源调查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3.加强极地考察与研究能力建设

在冰穹A地区建设内陆科学考察站,建成后若干年内将成为中外科学家开展夏季科学考察的共享平台,并根据研究需要扩建成常年科学考察站。同时,进一步加强极区考察船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南大洋、北冰洋的科学考察与研究能力;继续完善海陆空一体化的极地科学考察业务化保障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极地科学研究共享平台,开展创新研究,保障科研成果及时产出。

4.积极参与南北极国际事务

积极参与南、北极国际法框架的相关事务,深入研究《南极条约》体系的相关国际法律和条约,积极参与南北极问题国际法律与条约的制定与修订,在南北极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基金》供稿)

新闻链接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凯旋抵沪

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中国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9月24日9时45分徐徐停靠位于上海港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圆满完成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后凯旋。

这是继1999年和2003年中国相继开展两次北极科学考察后,由中国政府组织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于7月11日从上海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抵达北冰洋,累计航行12000海里。

经过76天的艰苦奋战,科考队顺利完成了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浮冰区等海区的船基定点综合海洋学考察、船基走航海洋学观测、冰站综合考察以及直升机和小艇支持考察等,按计划并超额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取得了理想的科考成果。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领队袁绍宏表示,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在国际极地年期间组织开展的一次重要极地考察活动,对于中国进一步增强对北极环境变化的了解,强化对北极战略地位的认识,维护国家极地权益,提升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悉,经过1个月的短暂修整与物资装载后,“雪龙”号将于今年10月再赴南极,执行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其间科考队将前往南极冰穹A区域建立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站,实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腹地进军的历史性跨越。

(新华社记者崔静、王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