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行走在新课改中的高考改革

2008-10-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新宇 我有话说
始于二年前的新高中新课程以其不可阻挡的势头进入了浙江省每一所高中,迫使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项教学管理措施直面教改的崭新面容,追赶教改坚定不移的步伐。

面对教改,有人迷惑,有人排斥,但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坚持了几十年的教学:强调知识掌握、能力训练的教学目标是否过于单一?师生在题海中沉浮挣扎,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追求升学率,我们是否模糊教学的面容,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对于升学率的偏面追求,我们付出了忽视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代价,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个代价是否过于沉重?反思中,我们渐渐明白: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身心健全的人才,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过程与方法,新课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师的角色和使命:教学是为了培养人。

教学实践的挑战

教了十几年的书,对于教材的把握,自以为驾轻就熟。拿起新课程的教材,才发现传统的教材体系已被颠覆。以“主题”为线索构建教材,使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难度、知识的组合与老教材有了较大的不同。

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尝试中,我们逐渐发现学生居然有着这样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潜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可以碰撞出这样的耀眼的火花。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担忧学生解决不了难题,于是把教学难度升了又升,教学课时加了又加。现在我们尝试着降低难度,压缩课时,我们发现,学生的负担能够得以减轻,课堂多了一份轻松。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让我们体会到了何为因材施教,何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评价的挑战

我们习惯了用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业,用考试将学生区分优生、差生。我们也常疑惑为何学生智商与情商相差如此悬殊。两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学分制和成长纪录,能更全面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更清楚地反映学生亮点,以一种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发展。

但是,在新课程的第一轮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理念认识的深度和各项教学措施落实的力度和细致程度不一,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评价、教辅资料的滞后

由于教学检测环节对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量教辅用书和阶段性检测内容有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使教学无法摆脱“旧”的痕迹,以致出现新老教材兼顾现象,导致师生负担加重。因此把好检测和教辅资料关是正确引导课堂教学,切实贯彻新课程的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合作探究的形式与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合作探究的形式而忽视合作探究内容和实质,以致形成课堂的虚假繁荣,合作探究的“含金量”较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应引导教师组织深层的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合作的探究而不仅停留于合作的形式和表面。师生切实减负

新课程改革旨在减轻负担,让教学更有生气。因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熟悉的教学领域较多,存在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压力偏重的现象。以高二教师工作任务为例: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选修1B、校本课程。头绪过多,导致教师精力分散。如能在课程设置加以优化,考虑到不同层次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高考的导向

浙江省将在2009年进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新课程理念的贯彻程度,高考难度的确定、考查范围的确定,分层选拔、分批录取的区分度与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对应性,自选模块学科间难度的平衡等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课程改革的进程。

教育、教学需要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带来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传统课程相比,更加贴近教育教学的本质;新课程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的统一;高考的分层选拔、分批录取有利于学生专长的发展和高校的选拔。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师,我们衷心拥护课程改革,也希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能根据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材、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加以优化、调整;对教辅市场加以引导和规范,从而推动新课改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教育成人成才的目的。

(作者系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副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