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加快“军转民”步伐。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要求,船舶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军民结合”方针,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设备的研制,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成果的转化。其中,钢结构业务的拓展最为引人注目。200
此外,积极推进以民促军。30年来,船舶工业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在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努力开发民品的同时,积极把建造民用船舶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移植到军工科研生产上,促进了重点型号研制。“八五”以后,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军工、军贸产出型号最多,研制速度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时期。“十五”期间,中船集团公司在十大军工集团中率先按期优质完成承担的全部重点军工任务,代表国内和国际高新技术水平的国产新一代主力舰艇陆续服役,标志着我国长期仿制国外舰船的历史已经结束。2002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型舰船首次实现环球航行,扬军威,壮国威,显示出船舶工业兴民强军的动人风采。
30年来,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转变,为船舶工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198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组建专业公司的基础上,六机部、交通部和上海市所属船、机、仪骨干企业组织起来,集中全国造船的精干力量,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过程中,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研究了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的组织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船舶总公司的建立,解决了六机部作为政府机关不能同外国人签订经济合同的问题,集中全国造船优势力量形成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较强实力。船舶总公司成为船舶工业系统开拓国际市场、出口船舶生产、技术开发、投融资的指挥部。这一重大改革,适应了打进国际市场的需要,给船舶工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解放了船舶工业的生产力。
199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改革军工行业管理体制,船舶总公司改组为船舶两大集团。9年来,船舶两大集团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面向国际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带动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中船集团公司成立后,以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竞争,研究提出了“五三一”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中船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四集中”,即,对旗下各企业经营、采购、研发和资金管理等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经过几年努力,“四集中”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集团公司上下联系更加紧密,利益更加一致,信息更加畅通。集团公司管理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随着船舶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船舶企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地方船舶企业、民营船舶企业和中外合资船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为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快发展是船舶工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体现。1993年,广州造船厂改制后在上海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步上市,开船舶工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先河。2007年,中船集团公司实现核心民品主业整体上市,初步建立了进一步打造世界领先造船旗舰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为大型军工集团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去的30年,是船舶工业劈波斩浪,铸就辉煌的30年。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给予船舶工业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迅速克服“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影响,小平同志指出:“军工体制要改革”,“国际市场有出路,我国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小平同志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船舶工业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船舶工业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船舶企业,登临舰船,并题词:“开拓进取,再创辉煌”。2002年5月,朱?基同志在有关请示中明确批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鼓舞造船人奋勇拼搏。进入新世纪,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给予船舶工业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也为船舶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发展船舶工业是很有条件的。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该要树雄心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吴邦国同志批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温家宝同志指出:中国船舶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成为夕阳产业,它是有前途的。我们决心把中国造船业做大做强,中国不仅要成为造船大国,而且要成为造船强国。200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船舶工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船舶工业用30年的实践,回答了一个工业、技术基础相对落后,长期依靠国家投资和以军工资源配置为主的封闭型产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才能赢得时间和速度,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掌握国防现代化主动权的重大问题,生动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30年的辉煌值得铭记,未来发展更加令人期待。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中船集团公司也已提出要在2015年全面实现“五三一”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五个世界领先”,即要成为经济规模世界领先、科技水平世界领先、管理水平世界领先、人才队伍世界领先、盈利能力世界领先的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我们回顾船舶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努力开创船舶工业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新局面。过去30年的实践,为我们攀登更高、更宏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改革创新,着力长远,立足当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具体到当前实际,要率先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的发展路径。要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现实紧迫需要和未来长远发展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在主流船型领域,打造一批精品,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化产品群。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厂所合作,逐步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制造的较为完善的创新链。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增强技术储备,为实现“科技领先、科技引领”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加快船舶配套发展。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充分发挥造船业带动作用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要从提高船舶工业自主发展能力,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提供支撑和保障的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船舶配套业要紧紧抓住我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步伐,积极推进船用设备本土化生产,实现造船与配套的协调发展。
三是持续提高管理水平。要进一步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加快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发展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总装造船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形成世界领先的盈利能力;要加强造船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共享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化造船。要积极开发绿色安全船舶,促进船舶从建造到运营、拆解的全寿命周期的环保与节约。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要积极推进造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籍造船专家,探索建立全球智力资源网络;要依托项目、工程,加快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形成业务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
展望未来,船舶工业任重而道远。广大造船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开创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建设中的江南长兴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