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莞,这无疑是一次荣耀而引以为骄傲的庆典。
2008年2月1日,东莞市迎恩门古城楼正隆重举行“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牌匾揭幕仪式。
历史,在这一瞬间穿越了浩淼的时空隧道――
上溯1250年,大唐王朝择黄道吉日,以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命名,改宝安县为东莞县,县治于迁至涌,是
上溯169年,虎门海滩上骤然升起的滚滚浓烟,犹如刺破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天幕上一道耀眼的闪电,照彻华夏古国的苍茫大地,中国近代史慷慨悲歌的第一页就此在东莞掀开。
上溯30年,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前夜,东莞率先创办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揭开了珠三角大地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序幕。
上溯2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东莞行政建制升格为地级市,从此开始了在城市化道路上的迅跑。
东莞,以其传奇身姿走入中国乃至世界的眼睛里……
上篇:城市之门
东莞,地处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的中西地段,毗邻香港、澳门,扼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一座神话般崛起于南粤大地的国际化工业重镇。
自古而然,东江自赣南、粤北奔泻而来,穿峡越岭,与西江汇流,经广州、东莞直达虎门注入南海。浩浩长流滋润着这一片水网密布、潮汐侵袭的低山丘陵、浦田围田……农耕时代,东莞人生于斯长于斯,渔猎种植,安享丰年的富足与康泰,更多时候却饱受灾年的饥馑与贫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极端贫困引爆了一拨又一拨的“逃港潮”。今日富甲一方、号称“中国出口创汇第一镇”的长安镇,一次逃港就多达4600人,以至于“长安不安”,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唱道:“青年走光,田地丢荒,干部难当,老人惊慌……”
1978年9月15日――无疑是值得东莞人永远铭记的历史性日子。
这一天,获得中国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牌照、编号为“粤字001”的“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正式落户东莞虎门,投产第一年即获取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这种资金、设备、技术、原材料、管理人员等全部来自香港厂家,内地仅提供厂房和劳动力,日后经由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大书特书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以及“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产品市场在外)的乡镇企业模式,被统称为“东莞模式”。
一时间,珠三角大地上“东莞模式”遍地开花,“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遂成燎原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发轫之初,在无资金无技术无管理经验无外销渠道几乎是“一穷二白”的现状中,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东莞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共同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堪称东莞工业“酵母”的太平手袋厂的创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政局扑朔迷离之际,在全国率先打出了第一张“外资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夜放飞的第一声鸽哨。
今日,当东莞工厂林立、高楼林立、财富涌流,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工业城市呈现在世人眼前时,人们蓦然回首:三十年前的“太平手袋厂”,无异于在“入口处”撞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一扇农耕文明迈入工业文明的“大门”!
因之,东莞的“太平手袋厂”与最先启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同样是彪炳于青史的……
1978年的冬天,中国也奋然撞开一个新时代的“大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拉开大幕,这是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拐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史给予每一个地域腾飞的机遇都是稍纵即逝的。
大海熏陶了东莞人博大、包容的胸襟,雷厉风行、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以及追逐财富创造财富的强烈渴望。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避风险,勇闯新路――东莞大地上率先上演了一幕开放改革的大戏!
――东莞县委审时度势敞开大门,一切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工作,公开宣布:对所有来料加工一律来者不拒,不设任何门槛,一路开绿灯放行。
――东莞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号召全民动员招商,充分利用一切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乡村各种祠堂、饭堂、会堂设厂办企业,“三堂经济”一时风生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前一天(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委、县政府即从15个部门抽调48名干部,专门成立“对外来料加工装配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推出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措施,简化所有审批手续,千方百计为客商落户东莞排忧解难。
何等的风云际会,何等的先声夺人!
其时,敢于创造财富似乎注入到了每一个东莞人的基因里。――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东莞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到处散播着商业的生动气息,奇迹般地出现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镇镇联动,村村竞秀,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工厂、作坊,撒落在街巷农舍、田头地角,恨不能把整个香港、澳门的加工厂统统搬来东莞……由港资企业到台商企业再到日、韩、欧美外资企业,东莞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至1978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工缴费收入约占全省的40%,居全国县市之首位;至1991年,东莞引入外资高达17亿美元。
毋庸置疑,东莞人在创造历史,同时创造了不朽――一座未来的新型城市!
那是激情澎湃、众声喧哗的岁月。
东莞的借势与发力是如此丝丝入扣步步到位:既充分掌控了香港产业调整成本飙升、一批加工业亟需向珠三角内陆地区大举转移之际适时出击,80万在港乡亲牵线搭桥推波助澜乐成其事;又适逢中央确定广东、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场的大环境,东莞借地缘之便奋勇争先,甘当排头兵角色而一路探索前行。
于是乎,“天时地利人和”――大变革时代给予东莞腾飞的机遇,东莞革故鼎新,顺理成章成为各路英豪的演武场。
毫无疑问,张子弥称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78年,这个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的小老板,正深陷因人工成本飞涨而面临破产的困境。也许是强烈企盼“咸鱼翻身”给张子弥注入了冒险一搏的勇气,这年夏天,他第一个来到了东莞虎门镇,与一个叫太平服装厂的小作坊接洽、谈判,一拍即合;在东莞二轻局领导支持下,很快租用100多平方米的楼层,挂出了“太平手袋厂”的牌子,并毅然关闭了香港的工厂,把几百台机车全部搬来了东莞。张子弥的探路显然起了“筑巢引凤”效应,众多疑虑重重驻足观望的港商,很快争先恐后地前来效仿……张子弥还在珠三角率先引入了香港管理模式,并建议在南海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补税仓。
今日,太平手袋厂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张子弥的名字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历史的巨变中……
声名显赫的广东宏远集团是全国第一批上市的乡镇企业,总资产超过22亿元。而创建与统帅这一庞大经济王国的,却是人称“林叔”的东莞篁村土生土长的农民陈林。1983年的东莞,陈林毅然“洗脚上田”,开始经营小家电、小型发电机,亏得血本无归;再经营柴油、化肥等小宗生意,挣得第一桶金。1986年果断买下篁村380亩荒地盖起厂房开发成宏远工业园区,一批国际加工企业相继前来落户……此后,陈林在引入外资、产业扩张、资本运营等招招妙棋勇为人先。陈林在回首创业史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时也,运也,机遇来了就一定要把握!”
这句话,也恰好极为形象地诠释了东莞三十年来迫不及待的工业化急行军!
黄剑忠是福建省闽西永定老区一个农民的儿子。1987年,他南下闯世界,成为当年“百万民工下东莞”中的一员。二十年的拚搏奋斗,黄剑忠书写了一个打工仔的神话:一跃成为身家十几亿元资产的金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十几个系列电子产品畅销各国市场并获得300多项国家专利。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捐资累计超过1600多万元。
半个多世纪前,“红旗卷起农奴戟”,一场大革命的风暴,血与火的洗礼将成千上万闽西老区农民锻造成红军战士乃至将军;今日改革开放大浪淘沙,又成就了黄剑忠辈新一代农民企业家――历史大舞台,就这样交相更迭演绎着人生的辉煌!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东莞人世代引以为荣耀的品行,培育成今日的“东莞精神”。
然而,当港商、台商、外商蜂拥而至,当一辆辆大货车、集装箱柜车鱼贯而入……司机们的一句口头禅却深深地刺痛了东莞人的心:“不怕东莞佬,最怕东莞路!”是呀,当年的东莞仅有1.5公里水泥路,去广州要摆渡几个码头,且沿途坑坑洼洼,晴天一路土,雨天烂泥塘。
于是,一个经典口号“想致富,先修路”在东莞最先叫响,继而远播全国。
那是犹如战争年代的全民修路潮: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修路……1984年,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220万元兴建的收费桥梁――高?桥落成;进入九十年代,东莞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2.9公里,居然超过台湾与韩国,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至2007年,东莞全市公路密度已跃升至每百平方公里159.2公里,“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东莞路网工程放大的经济效应是:东莞不仅自身进一步受到港深经济的辐射,同时也开始对周边的城市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大主题,始终在东莞大地上涌动。东莞的风格――思想迅即演变为行动!
――东莞(常平)火车站建成通车运营,京九、广梅汕、广深三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并辐射周边地区近2000万人口。
――1997年5月1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的虎门大型悬索桥落成通车,香港、深圳至珠海、中山的陆路交通缩短了120公里,往来珠江口两岸则只需10分钟。
――历时10余年唇枪舌剑争回虎门港开发权,实为东莞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为东莞拓展港口经济、开发沿海产业带、进而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虎门港服务大楼“扬帆启航”四个大字寓意尤为深远。
东莞,正以吞吐天下的大气概,延揽八面来风……
信息时代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的需求变得如黑洞般巨大无比。
“世界加工场”的称谓,使东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幢高楼、每一个乡镇、每一片农舍都高速运转起来了……以至于有外商戏言:“从东莞至深圳的高速公路上塞车一刻钟,全球的电脑价格都将引起波动。”又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下订单,东莞都能制造出来。”
遥想三百多年前,英伦三岛及欧洲大陆曾以血腥的“羊吃人”式的圈地运动,催生了一场改写世界历史的工业革命。
今日之东莞,从乡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工人,人人都怀着创造财富的冲动,汇入了滚滚的国际化、工业化洪流――虎门镇的服装业,长安镇的五金业、家电业,厚街镇的酒店业、会展业,大朗镇的毛纺业,大岭山镇的家具业,寮步镇的汽车销售业,石碣镇、清溪镇的电子业,常平镇的物流业,樟木头镇的房地产业等等――“中国制造”披荆斩棘面向国际市场形成的产业链,在这里获得了最富于生机的诠释。
显然,“财富东莞”最引以为骄傲的是:藏富于民,富甲一方……
下篇:城市之光
显然,宽阔畅亮的东莞大道,是东莞人心目中的城市符号。
连接东西、贯穿整个新城区的十里长街,丛林掩映,鲜花铺路,半城绿树半城楼宇,一直延伸至气势恢弘的城市中心广场,亭台、水榭、花坛、喷泉……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兼有国际会展大厦、科学技术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巍巍然拔地而起――东莞集现代制造业名城、宜居生态绿城、历史文化新城于一身,正向世人展示她光华四射的动感魅力。
回望历史――东莞建制升格地级市,制度层面的创新无疑是一次至为关键的“提速”;而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则一直成为东莞迅猛崛起的“助推器”。
――东莞市直接管辖32个镇(区),成为中国现行地方行政架构中的“另类”。随之大胆简政放权,直接向镇(区)下放对外经贸、固定资产投资、工商等行政管理权限,犹如一下摘除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为镇(区)招商引资办实业开通了一条极为便捷的快车道。各镇(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市除4个区外,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其中长安镇、清溪镇、虎门镇、厚街镇还进入“全国出口创汇十强乡镇”之列。由镇级经济作为发动机,驱动城乡一体化列车“轰隆隆”前行,实乃东莞改革开放一道亮丽风景。
――1988年,东莞率先取消了食油定购任务及平价定量供应居民食油,全面放开价格,由市场杠杆直接发挥调节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东莞市政府已主动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投资经营,全市5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完成改制转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2000年,东莞第一个建立起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2004年,全市下辖32个镇(区)、57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有药店”,为全国之首创。
三十年风雨兼程,东莞始终领跑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项项制度创新措施出台,一步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义无反顾地奔向一个既定目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城市社会全方位转型!
这样的两组数字,既充满了哲理意味又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美感――
2007 年东莞市GDP 达3151 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2007年东莞市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2007年东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 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了84 倍和77倍,均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2007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连续七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全国地级市之首……
东莞生产的运动鞋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球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外销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高级交流电容器等家电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雄居全球第一……
显而易见,东莞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自身在国内格局中的先发优势与在世界格局中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了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分派的“和平红利”和“全球化红利”,从而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小康化等“五化”进程中,一路闯关夺隘克难制胜,既抢占了先机又尽享无限风光!
毋庸置疑,在精彩纷呈的历史与现实面前,经历了“财富盛宴”的东莞,同样面临新一轮创业的瓶颈。
东莞决策者们统揽全局居安思危,清醒地分析了“双边缘化困境”――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产业,在国内生产体系中同样处于边缘化位置。
东莞市委、市政府知难而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新思维――由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由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显然,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树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高度,将东莞的改革开放导向深水区的战略攻关,破解发展难题。
2001年,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肩负着创造东莞新优势与经济增长极,将“东莞制造”提升为“东莞创造”的神圣使命。随着华为、中国无线等高科技明星企业先后进驻,朗科、万利达等企业运营总部选择松山湖,华中科大东莞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以及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和虚拟大学园区等一批基地的建立……松山湖不辱使命,目前,已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00多家,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
湖光潋滟,梦幻成真。松山湖不仅闪耀于今日,更昭示着未来,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
今日,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东莞东部地区各类工业园区形成“三线联动、全面转型”的跨越式经济发展新格局。
今日,“科技东莞”与“创业东莞”两个口号闪亮登场,政府先后出台了涵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企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11个配套政策,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特别资助、奖励科技创新;政府每年还专门拨款10亿元作为创业就业基金,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东莞已形成浓厚氛围……
三十年,东莞改革开放狂飚突进,“千年莞邑繁华地,寸步人间百尺楼”。为此,过度消耗土地资源与付出的环境生态代价自不待言。
东莞适时制定了“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城市系统建设工程规划。期间,东莞铁腕治污传为佳话:政府拨款补贴,一口气关闭了中堂镇26家水泥厂,让水泥制造业从此成为东莞的历史。地处东江支流河畔的中堂镇,经受住了产业变迁的经济阵痛,虽然因关闭水泥厂工业固定资产投入骤减10亿元,但告别烟尘飞扬的昨天,水乡重现秀美风光,中堂镇很快成为服装业、酒店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投资热土,平稳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今日之东莞,山水园林点染其间,天清气爽丽日和风……名副其实一座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现代城市。
无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东莞,文化被表述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智力支撑。为此,东莞响亮地提出“三城”文化建设体系: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
――2005年落成开馆的东莞市图书馆,已构建1个总馆、36个分馆、102个图书服务站,形成图书馆集群网络。
――东莞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陈列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多达32座,同时拟兴建服装、家具、汽车、IT、手机、印刷、玩具、酒吧等新兴产业博物馆,构成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每20万人即拥有一座博物馆。
――东莞全市拥有400多个文化广场,诞生了“都市彩虹”、“文化周末”、“绚丽大舞台”等广场文化精品。每逢夜幕降临,东莞的广场文化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动感文化长卷。
“实施文化零距离行动”――东莞的口号很别致、很有创意、很“以人为本”,集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东莞是一座外来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市委、市政府追求的目标很明确:让市民们有好戏看、有好书读、有好歌唱、有好讲座听、有好地方去、有好展览欣赏……
每逢节假日,当你流连徜徉于东莞城市中心广场,蓦然间,会产生一种美丽的错觉:你似乎正踏入北京或上海某座优雅的大学校园,影影绰绰的绿树碧水间,闪闪烁烁的霓虹灯光下,辉映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真正的青春一族呵!
他(她)们来自天南地北,隶属于近1000万的打工仔、打工妹队伍,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他(她)们见证了东莞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东莞人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托起了这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
于是,今日的他(她)们,有了引以为自豪的新称谓――新莞人!
“新莞人”这一称谓,正是由一位“外来工”提出来的。
2007年4月16日,东莞市政府郑重颁告:东莞,“外来工”的称谓正式改为“新莞人”。
这是一次历时三个多月的大讨论:通过电话咨询、网上调查、媒体征询、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民意渠道,反复梳理、筛选、汇总,最终形成全民智慧的结晶――对于东莞,则堪称一次富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东莞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共创东莞繁荣,共享发展成果。将通过建廉租房、启动培训项目、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新莞人系统工程”,扎扎实实为新莞人办好10件实事。
来自四川28岁的打工妹郑小琼,在东莞打工8年,火热的社会变革生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流泻于她的笔端,成长为一位打工作家、诗人,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年度散文奖和庄重文青年文学奖,并成为第一个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的新莞人。郑小琼坦言:作为一个新莞人,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麻涌镇的少男少女们载歌载舞演出了一台大型组歌《香飘四季》――
“蕉园的故事蔗田说,/蔗田的故事稻穗说,/稻穗的故事水牛说,/水牛的故事水乡说……/岁月的故事小路说,/小路的故事大路说,/大路的故事老街说,/老街的故事新城说……”
欢庆庄严历程――东莞人和新莞人最有资格舞动大情怀、踏歌大潮汐、感恩大时代,尽情地赞美他们的新东莞、新生活、新世界!东莞就这样书写了城市传奇。
“位卑未敢忘忧国”。东莞虽然没有“经济特区”的名份,更没有国家一分钱的投资,却始终扮演着穿行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隧道的排头兵角色,不断创新市场观念、财富观念、科学观念、和谐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倘若我们称之为东莞元素或东莞基因,最准确形象的概括莫过于叫“民办特区”!
中央领导赞誉东莞:“中国改革开放最精彩最生动的缩影”!
东莞当之无愧地领受了一顶顶桂冠: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时代对于东莞如此厚爱,东莞也为时代奉献了如此恢弘的华彩乐章……
张胜友1948年生,福建人。创作《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等报告文学集12部,《十年潮》、《历史的抉择》等影视政论片30余部。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