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冯永锋)“石雪晖精神”是科学家的真精神。不进农村,发现不了真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不了真问题,而解决不了真问题,哪里来的什么学问可言?本报30日刊登的通讯“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在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石雪晖教授一心为农民着想,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说:“我一向认为,科研人员尤其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科研人员,都要到农村去,从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再研究如何解决。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才算高质量的论文,这样做出来的成果,才拿得出手,无愧于心。”他最近几年与山东农业大学一起,在山东平邑县建立了一个生态定位站。生态定位站一直在探索如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同时保护农村生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草学会秘书长王?也认为,农村是科研人员最好的“实验站”,科学家必须学习石雪晖精神。他举例说,沙尘暴问题,许多人认为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是牧民贪图牛羊的数量,可如果你真到退化的草原细细地调查后就会发现,内中原因很多。要想转移当地人对生态的伤害力,唯一的办法是给当地人找出可持续的替代生计。这个过程,靠拍脑袋想像,靠拍胸脯保证,是没有用处的,必须由科研人员与当地农牧民一起,进行非常艰苦、细致的调研和实验,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才可能是有效的。
北京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有机肥产业和农村污水的治理,他们很重视聘请农业方面专家作为其“技术总监”。公司总经理禹宙说:“我们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专家的参与非常关键。十多年来,在与中国农科院专家合作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科学家,身上都闪耀着石雪晖的品质。农民渴望技术,现在农业技术也很多,许多技术都有适用范围,一些技术有副作用,有些‘技术’甚至存心欺骗农民,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农民合用的?有了好的技术,市场如何带动?因此,为了实现科技与农民的良好对接,就需要科学家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合作,研究、试验上足够的时间。这样,农民才可能用上‘放心技术’。科学家到农村去,不仅对个人科研有益,其专业能力在农村还能起到很关键的‘识别鉴定’和‘推波助澜’作用。因此,我认为,石雪晖精神在我国很有大力弘扬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