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应以德育为先

2008-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我有话说

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男生,手持利刃将值班老师郝旭东刺死;10月22日,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因家访被学生丁某骗至山上后掐死;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也发生此类校园暴力事件,受害者是一名比较法学教授。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三起校园暴力事件,受害者都是“传道、授业、解惑”

的老师,令人感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崇德认为:“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不要因为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否认和指责他们。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那些令人感动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相关专家呼吁――

一段教育的失败一定能从“师生关系”失败上找出原因

一连三起的校园暴力事件发人深省,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认为,学生的心理方面危机固然值得关注,但更应该注意的是师生关系的危机。“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从古到今,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是尊敬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程门立雪、杏林春满,老师是学生心目中崇高的人物。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暴力的、多元价值观等等,今天的老师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孙云晓说:“一段教育的失败一定能从师生关系失败上找出原因。比如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教师潘伟仙,由于学生丁某逃课上网,准备去丁家家访。她家访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但学生的理解可能是老师要去‘告状’,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潘老师被丁某骗至山上后掐死。当然在这个案例中,潘老师并没有做错,她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正是教育的前提,而因材施教是教育的规律”。他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期,可能叛逆、可能冲动、可能做事不计后果。在以往的案例中,也出现过青少年杀死父母的情况。这种时候,简单直接的教育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要注意观察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孙云晓认为,适当的教育惩戒有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但老师越要惩戒学生,越要尊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现在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滞后,社会实践较少,成长经历过于简单顺利。另一个案例里,山西朔州二中入学不足一月的男生,在教室里手持利刃,将值班老师郝旭东刺死,还语无伦次地说着‘我家有的是钱’。教育要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朝着国际社会说的‘弹性儿童’的目标发展,即心理问题可以自己恢复,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基本的民主和法制观念,师生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学生对老师有不同意见,可以指出来,甚至可以申诉、起诉,要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对于老师来说,要提高师德水平,还要提高自己面对不同学生的教育能力。”

二十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辛自强在研究中发现,二十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林崇德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四个特点,首先是过渡性,从幼稚童年走向成熟,但是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其次是社会性,由青少年走向青年,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三是动荡性,他们的情感并不稳定,容易冲动;第四是闭锁性,他们变得不太愿意对成年人、父母、老师袒露心扉。“这是内因,还有一些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林崇德说。而外因主要是指媒体和网络,“一些影视剧时有暴力镜头,网络上更是暴力游戏很多,这些都有影响。”

孙云晓认为,青少年学业压力过大也是出现心理危机的一个原因。据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统计,超过八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班级前十五名,一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博士,但“这是不可能的”,孙云晓说。学生学业上压力过重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就会出现焦虑、忧郁等情况,甚至积郁成疾,出现心理问题。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建立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一般都会有预兆。班级、宿舍如果设有心理健康委员,一旦学生有异常表现,立即帮忙化解心结,并定期排查,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健康帮助要列入学校经常的工作,每个班主任、辅导员都有责任。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一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并不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他们可能同时是语文、数学课老师,这样就容易角色混乱,而且对学生的说教多,真正的心理辅导并不到位。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同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快速反应支援机制。”孙云晓说。

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校园暴力的出现说明这些“施暴者”不但是缺乏法制观念,更加缺乏道德观念。他们不懂“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不懂“师道尊严”,不懂什么事“君子不为”。“说明了家庭在承担道德底线上的作用是失败的”,夏学銮说,“家庭承担着让学生基本社会化的功能,学校则承担着让学生继续社会化的功能。但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古时候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在虽然讲师生平等,但至少要尊重师长。这些学生在对自己‘授业之师’施暴时图一时意气,逞一时之快,并不是以道德价值观念支配行动,而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感官上受到刺激,马上爆发,比如政法大学学生付某,他并不是不懂法,但法在他那里却不起作用。”所以他说,“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以价值灌输为先,二十一世纪有四大教育目标:学习、做事、相处、做人。而做人是根本。”

诚如夏学銮教授所说,家庭承担道德底线的作用,而学校开风气之先,德育可以通过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宗明义,讲授为人处世道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高尚情操。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5月上旬,教育部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所高校的10万名2006级本科生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满意率为85.29%,其中,30.62%的学生投了“满意”票,“基本满意”的为 54.67%。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更是向各地各高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本专科专任教师数量不得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德育教育的进一步重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春风认为:“德育是一个合力,家庭、社会、包括媒体都起着教化作用。如果仅仅学校努力,家庭放任置之、网络充斥暴力,德育依然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就学校本身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德育内容对学生素质培养、人格塑造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本身还应该更加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