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文化“孵化”高素质艺术人才

2008-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陆炜 顾斌 我有话说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优的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专业院校,苏州工艺美院致力于培育“德艺双馨”的艺术设计人才,并通过素质教育平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成了立足艺术院校专业的独特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育化平台“量身定制”

在苏州工艺美院,每个新生

一进校园就会收到一本《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这也标志着工艺美院的素质教育育化平台从学生入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运转”。

在这个育化平台上,学院又根据自己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特质,给学生“量身定制”了养成、交流、实践和创新四个平台。同时,学院还将素质教育平台纳入了学分,其中必修项目6个学分、拓展项目4个学分,并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了学习生活导航、专业化技能深化、就业与职业指导等主题,以实施素质教育。

结合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学院每学年为学生提供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科目共150门,平均开设70门。学院特别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数字化校园系统,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艺术设计的辅助软件,并且对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进行“特训”,让学生在毕业创作时就能熟练运用各类信息。

“润物细无声”的素质育化平台,在学生身上逐渐“显山露水”。以往被动的学习情景不见了,“我要学习”的自觉氛围越来越浓郁,专业讲座座无虚席,场面火爆;助人为乐也在校园里形成了浓郁氛围。环艺系05级学生张朋被检查出患白血病后,他的同学连夜制作博客,呼吁救助,还在校外进行义演义卖,终于帮助张朋战胜病魔,重返校园。

社团活动与专业“相伴而生”

在苏州工艺美院,所有社团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大考”,如果成绩“不及格”,院级社团就可能“降级”为系级社团,而成绩优异的系级社团则会“提拔”成院级社团。“升降级”制度,让学院的社团质量一直保持着“扶摇直上”的态势。

与有些学校社团“打打闹闹”不同,苏州工艺美院的社团活动都跟专业“相生相伴”。由工业设计系学生成立的兜兜玩具社,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将他们制作的布艺玩具进行展览或义卖,而这些玩具都是学生们结合自己专业来制作的;在服装社举办的校内T恤设计大赛上,来自服装工程系的学生们都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穿梭于各个景区宣传环保知识、调查当地环境的环保行动社,让环境艺术系的学生们在切身感受中将环保理念“根植”于以后的艺术设计中。

“社团活动是服务于同学的”,学院的社团都以行动阐释这句话。服装社每两周都会举行“穿针引线”的活动,给全院的师生免费修改衣服、装钉纽扣等,受到了全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湖畔剧社每年都会举行道德剧比赛,收集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小故事,在表演中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学校的社团活动还将“触角”伸向苏州市的其他高校。成功举办了苏州高校配乐诗朗诵大赛、苏州高校短剧小品大赛等。如今,学校已拥有32个社团,在学生中的覆盖率达60%。

校园氛围“动”中有“静”

一位工艺美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年里有两种‘颜色’。上半年是活泼热情的红色,下半年则是严肃沉静的蓝色。而这两种颜色,都是充满艺术气息的。”

在每年春季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结合自身的特色,每个院系都能“端”出一盘特色文化艺术“大餐”。在让全校师生“大快朵颐”的同时,也给了自己难得的“练手”机会。如“电脑节”、“环境日”、“地球日”的宣传,“设计文化节”、“手工制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周”、“周末讲坛”等,在锻炼同学专业功底的同时,众多活动“抱团”形成了艺术院校特有的活泼轻松的氛围。在下半年举办的学术活动月上,学校从高校、行业、企业特邀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在今年举办的学术活动月上,民艺学研究专家张道一、彩陶鉴定专家张朋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等前来举办讲座,校内的教师也在学术活动月中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浓烈的学术氛围,不仅“解”了学院教师在学术问题上的“惑”,也给学生艺术创作开辟了新思路。

“动态”的氛围需要建立在“静态”的环境上,为此,学院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投资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素质教育中心。独特校园文化“孵化”出了高素质的艺术人才,2003年,服装设计系学生在“中华杯”童装大赛中获金奖;2004年,“视觉五人组”携“桃花坞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获江苏省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