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明确21世纪初期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水利部近日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更好的了解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该纲要的主要
记者:我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如何?
李锐: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不但分布范围广、面积大,而且侵蚀类型多,危害十分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50亿吨。水土流失现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在半个多世纪与水土流失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水土保持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本确立了水土保持在我国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体系。二是建立了一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样板,总结出比较完整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三是初步建立起水土流失观测与监测站网。四是建立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五是初步构建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教育体系。
整体来说,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水土保持科研或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相关科研机构达53个,水土保持科研人员4000多人。
记者: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科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李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战略目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但同时也应看到,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突出的有四点:
一是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不稳定,缺乏全国性的组织协调机构,难以组织和协调多部门开展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研究实效性。
二是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新时期国家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对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与监测技术、监测标准尚不完善,已有的监测数据完整性与可比性差,且使用效率低、缺乏数据共享的机制,严重制约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
四是水土保持科研、教学机构受体制与投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影响,造成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需求脱离,一方面大量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
记者:《纲要》确定的我国水土保持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李锐:《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集国家、地方与企业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一批集土壤侵蚀监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科学普及为一体,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园区和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数字水土保持、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研究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体系;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队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养和凝聚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水土保持科技支撑。
《纲要》还明确提出了包括开展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建设在内的6项主要任务,同时还就水土保持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及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保障措施作了详细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