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领域人多“才”寡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但事与愿违的是,在我们的产业领域竟然是人多“才”寡,其人才的比重远不及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在我国1.4亿职工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不足5%,技术工人的技术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
此外,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我国技术工人的这种结构现状恰恰相反,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的结构大相径庭。如此技术工人比率低、素质差,其带来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我国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仅为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在近些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和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据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很显然,我国技工人才队伍的状况是与国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或趋势不相适应的。
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已经是整个制造业界的共同心声和愿望。优秀制造工人的短缺,特别是高技能制造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政府把以“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为特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确定为国家级人才战略,计划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可以说,尽快培养适应现代化制造业条件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创新观念打破陈规解放人才
过去,在从计划到市场转轨的艰难历程中,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对人才的定论大多局限于三个层面:一是拥有干部身份;二是符合中专以上的学历要求;三是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大量在一线岗位工作、有真才实学的职工受到排斥。因为干部、学历和职称这三条“死杠杠”,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受到影响,再高的技能、再大的贡献都时常因为不属于人才范畴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技工人才不时改盟易主等人才流失事件频频发生。
当前,在党和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一再强调要突破传统的身份、学历和职称界
定,把凡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列入人才范畴。这一崭新的人才观念预示:不管你是干部还是工人,有无文凭和资历深浅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勤于学习、不甘落后,勇于
投身时代创业,就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今天,身处国内和国际两个开放市场竞争环境的国有企业,唯有立足以人为本,打破陈规解放人才,建立健全有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特长、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人文环境,才能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