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探索

2008-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述卓 我有话说
暨南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一百年来,它秉承“宏教泽而系侨情”的教育宗旨,已培养了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各类人才20余万人,目前在校的海外及港澳台学生达11840人,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港澳台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文化聚暨南”的文化氛围中,学校始终坚持“多元文化汇聚,一元文化主导”的价值
取向,构建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为重点的国情教育模式。

1996年,按照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暨南大学针对自身办学使命的特殊性和学生群体的多元性,在“兼顾差异,分流培养”的基础上,研究和规划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路,对境内学生,按照教育部、中宣部的有关规定设置课程,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境外学生(主要是港澳台侨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2003年,根据中共十六大报告“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的精神,学校党委与社会科学部及时抓住契机,专门研究多元文化汇聚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十六大报告将民族精神定义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揭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基于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这一共识,学校构建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国情教育为途径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思想为基点,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为内涵,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近代中国纲要”、“当代中国概论”、“人生修养与法律基础”(包括港澳基本法)四门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从基础理论、历史深度、实践成果和具体应用的角度,帮助学生实现在理智上形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目前,国情教育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已构成了暨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生命线,并不断探讨两者内在的交融性与共生性,大大提升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该模式已取得以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质量工程”首批“国家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等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打造了各级各层次高水平国情教育精品课程。2006年12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龙头的各层次国情教育精品课程体系已基本成型。2003年,“港澳基本法课程建设”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重点课程;同年,“中西科技比较”课程获批为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人生修养与法律基础”获批为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7月,“当代中国概论”课程获批为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建设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国情教育系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新论》获第三届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爱国主义概论》获2003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著作三等奖,《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导论》获2005年广东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并被学校推选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2003年开始,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教学模式相呼应的系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新论》(在香港发行)、《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读本》、《当代中国概论》、《人生修养与法律基础》全部出版发行,使用五年来,获同行好评和学生的认可。

建立了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致效”教学法。为增强教学的适应性,提升教学的教育性,国情教育课程注重“双向互动性、方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启发哲理性”。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采用多项变数教学教育法,将境外学生的心理需求、行为调适与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采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比较,实现了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的过渡;采用情境教育法,利用隐性情境和情感情境,达到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导教育。

形成了“两个课堂”相结合的国情教育实践平台。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学生,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锤炼学生。首先是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调研,课程充分利用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化之旅”、“中国寻根之旅”活动的功能;充分依托1999年学校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平台,如广东高州冼太夫人庙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广州市博物馆和黄埔军校共建的“国情教育实践基地”等,增强港澳台侨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体验,在社会考察中,针对“兴奋点”,引导学生认清社会责任。其次是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在学校小课堂中,针对“困惑点”,建立了“疑”――存疑释疑;“读”――引导阅读;“论”――共同讨论;“析”――分析材料;“写”――选写课题五环教学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再次是回到社会大课堂,在学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针对“动情点”,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情怀、文化自觉和时代使命。

获得了一批国情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校国情教育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厅级研究项目等多方面资助,如“文化力与综合国力系统研究”获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大学潜在课程与人才成长问题的研究”获教育部“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跨文化教学研究”获批为侨办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和集体攻关,使国情教育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研究》、《高教探索》等杂志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25篇。

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国情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从教育理念上说,构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有利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课程体系上说,系统、有序地构建国情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效应,实现教育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真正意蕴。从教学内容上说,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把教育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自觉认同。从教学方法上说,国情教育通过凝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种教育形式,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导教育,完成了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作者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