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谐校园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2008-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忠孝 我有话说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网络正在成为满足学生心理诉求、传播宣示价值理念、统筹协调各种矛盾的重要媒介。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经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电子平台。信息传播的透明与快捷,有利于教育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善于消除隔阂、建立轻松话语氛围的平等文化。建立在匿名交流和随意互通基础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旧有的“金字塔”式的纵向人际结构,取而代之的是趋于扁平化的横向交往关系。民主、宽松、平和的氛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主人翁意识,为消除校园内的各种隐性矛盾提供思想基础。校园网络构建了一个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虚拟世界,也为大学生广泛接触与互助、角色扮演与体验、互相影响与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这都将对解决现阶段校园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在校园网络上,多重价值判断标准、尤其是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和传播,势必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提供人际接触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院系、班级、社团等传统人际组织形式的作用,造成了人际交往虚拟化、等距化和现实关系疏离化的倾向。交互模式的改变也容易使一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导致冷漠、孤僻、情感缺失,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产生不和谐因素。网络文化是一种强调个体选择与自我控制的文化,而一旦自控缺失,极易导致兴趣重心偏移、沉迷于不良信息、网络成瘾等灾害性后果。近几年来,大学生由网络的主人蜕变为网络的奴隶,甚至引发学业荒废、道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也正体现了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严峻挑战。

当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任务

网络文化建设是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和谐校园的视域下,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物质基础、探索体制机制,形成良性的校园网络小气候,抵御互联网络大气候中的不良倾向,尽量增强网络的正面影响、削弱网络的负面效应。

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快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加强网络应用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监督机制建设,营造健康上网、合理用网的环境;二是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提高分辨力和自控力;三是加快高校德育社会化进程,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良好氛围。

当前,加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在网络软硬件建设和网络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提高网络应用普及率、营造便捷的网络应用环境是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提,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先进性首先就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统筹协作,加强校园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文化工作者是传播网络道德理念、引导学生健康用网、维护先进网络价值体系的直接执行者,因此作用尤为关键。要对学生工作者、政工干部和政治辅导员进行定期网络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一支优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也是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不断发展和吸纳政治可靠、思想健康、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和语言习惯的青年教师、学生干部进入网络评论员队伍,将会对有效引导和管控校园网络舆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起到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二是利用网络本身的特点,加强先进网络文化渗透。要搞好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利用好网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好网络文化建设的走向。在建设校园主体网站、网站群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同时,也要注意校园网络内容服务的定位。建设校园主体网站群的宗旨不是限制学生浏览外部网站或为学生提供预先订制好的思想模块,而是基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甄别的价值导向,形成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舆论氛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知荣明耻的判断力和自觉性。因此,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又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应通过提高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参与者的自主意识,渗透到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网络传播过程进行价值观的同步传播。

三是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教育,建立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行为规范和他律氛围趋于弱化的条件下,创建和谐网络文化氛围也要以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为基础。形成和巩固大学生的网络人格自律,既是校园网络伦理教育的目标,也是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和谐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努力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因素代替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建立网络个体与群体间契约式的道德精神,如在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实行网络言论实名制,使用院系、班级、社团等传统的人际组织形式对校园网络空间进行结构调整等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和巩固。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慎独”与“自省”,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新时期网络伦理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是积极协调全社会力量,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校园内的独立行为,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家长增强对子女行为心理的关心,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尽量删减不良信息,加强正面引导,有关部门和各界群众对上网场所加强监管,严防信息污染和网络沉迷等等。社会整体文明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