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斯太尔”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获新生

2008-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恩斯特・普朗克尔博士退休前是奥地利斯太尔集团主要负责市场和营销的董事,自1985年起,他访华已70多次,平均每年至少去中国3次。可以说,他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普朗克尔博士11月20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谈起与中国的合作,普朗克尔博士如数家珍。他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5

年他首次访华,在济南看了主要生产“黄河”牌重型卡车的工厂。“黄河”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看到的技术还都停留在50年代的水平。中国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后,3次购买斯太尔公司的重型卡车、翻斗车和其他工程用车,每次买500辆整车和散件。进口的散件由生产“黄河”的济南卡车厂组装。

后来,中方提出,斯太尔卡车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40%。为了达到国产化率的目标,他们从中国采购弹簧、密封圈、气阀等技术含量不太高的零件。结果,装上中国零件的车经常出问题。有一次在大连试车,用了中国产零件的斯太尔卡车在前面走,他和记者们乘坐后面的大巴。上高速公路后,往沈阳方向只走了30多公里,斯太尔卡车就不动了。他下车问司机是怎么回事,司机说是气阀坏了,并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气阀说,换上就能走。他说,中国产零部件的质量不过关,差一点导致合作失败。针对这一情况,斯太尔公司及时为中国伙伴举办了各式培训班,派工程师去油田、铁路建设部门等重点客户那里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才使合作项目转危为安。

普朗克尔博士说,他最引以为豪的是斯太尔卡车为西藏铁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作业,中国产卡车的动力要下降25%左右,但斯太尔卡车使用的涡轮发动机动力下降仅为10%,加上其发动机的功率较大,有310马力,即使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口也有很强的动力,因而受到西藏铁路施工单位的青睐。他说,斯太尔卡车已经成为中国的品牌。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被德国公司收购后,于1997年起不再生产斯太尔重型卡车。但斯太尔在中国却获得了新生。1995年,中国生产的斯太尔卡车约2000辆,去年已达到15万辆。中国生产的斯太尔卡车已出口到俄罗斯及中东等国家。去年,济南出口的斯太尔卡车就达1.2万辆。中国的重型汽车工业发展很快,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都非常好。他在山东潍坊看到的汽车生产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他说,他的印象是中国的许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生产能力。

从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三个环节看,他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最薄弱的环节是市场营销。从长远发展看,中国必须加强汽车特约经销网的建设。德国大众汽车在中国开了一个好头,中国自己品牌的汽车也必须走这条路。此外,要建立起汽车零配件供应网,所有特约维修站的零配件必须通过汽车厂采购,这样才能保证零配件的质量,同时使零配件的价格降下来。汽车厂要对特约维修站使用的零配件进行检查,发现用其他零配件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要收回特约许可权。这样,才能消除汽车零配件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竞争。

(本报维也纳11月21日电)

图为恩斯特・普朗克尔博士在接受采访。方祥生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