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地处中部内陆、没有多少资源的农业县,何以在30年间兴工强县、强农富民,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湖南省长沙县用实践成功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沙县紧紧围绕发展的主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苦干加巧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毗邻省会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尤其可贵的是,长沙县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不忘农业,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工促农,促进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长沙县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
改革开放前,长沙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落后,对外封闭,人民生活停留在温饱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沙县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苦干巧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
基本情况
长沙县面积1997平方公里,人口74万,辖20个乡镇、238个行政村、36个居委会。1978―2007年,长沙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分别由 2.128 亿元、0.687 亿元、0.192亿元、327元、127元提高到 287.9 亿元、546 亿元、31.9 亿元、15834元、7000元,分别增长了135 倍、795 倍、166 倍、47倍、55倍。全县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由基本温饱步入了整体小康,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向实现全面小康快速迈进。
推进发展的主要做法
长沙县地处中部内陆,境内基本没有能源资源,发展的基础也不够好,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年中能够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区位优势,实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带动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央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政策的出台,长沙县结合实际,确立了兴工强县的发展思路。为了加快兴工强县进程,1992年春,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长沙县委和县政府作出了突破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来吸引外资和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并制定了“以开发区建设带动县城搬迁,以县城建设促开发开放”的发展战略。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昔日荒凉的丘岗山地上建成了一座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2000年2月,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在努力打造开发区硬件的同时,长沙县还采取诸如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挂牌保护制等措施,着力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到2007年,开发区已引进项目453个,引进企业29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利用内资151亿元。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14.5亿元,税收为22亿元,综合经济指标和综合投资环境在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列第二十二位。
(二)发展优势企业,培育产业集群。为使园区内的企业快速成长,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长沙县提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定位,有意识地引导同类产业、产品在同一园区内发展,以龙头企业或龙头项目为带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促进行业集中、产业集聚。
根据这一思路,长沙县确定了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突出做好做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三大产业的战略目标。在具体工作中,他们有选择性地按照产业规划引大企业、抓大项目,并按照“优势产业优先扶持”的原则,在资金、用地、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结果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引进了中联浦沅、山河智能等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北汽福田、同心实业等大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远大、伊莱克斯等大型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他们以这些骨干企业为核心,引进中小企业,很快就形成了特色鲜明、势头强劲的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及家电三大产业集群,取得了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就业能力的效果。2007年,这三大产业集群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
(三)坚持不放松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粮猪两大传统产业。近些年来,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120万亩以上,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稻谷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连续数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了提升生猪养殖业的竞争力,县里采取多种措施,使生猪养殖业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399万头,出栏263万头,位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二位。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条件,做强茶叶、花木、蔬菜三大新兴产业,形成了北部9个乡镇的“百里茶廊”、东南部5个乡镇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和在长沙市近郊的近10万亩蔬菜生产带。三是以工补农,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来投资10多亿元,实施公路和桥梁建设项目183个、842公里。投入水利建设10多亿元,使全县防洪抗旱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投资1亿多元对全县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四)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连续保持在3亿元以上,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每年投资400多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健全。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也连年增加。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已达98.5%。建立了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885万元。先后在农村启动了“安居工程”和农村低保制度,累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645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应保尽保。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县财政不断增加预算资金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拆迁群众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近5年共推荐了约2万人到园区企业就业,共为2.1万多人提供了免费职介服务;累计举办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3800多期,接受培训的农民达25.3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
(五)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根据中央大政方针及时制定催人奋进的目标引导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沙县委一直坚持根据中央的大政方针及时制定前进的目标和思路。这些目标和思路紧紧围绕发展主题,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措施,从而能较好地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是坚持团结干事。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县委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都能够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形成了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采取多种措施打造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他们特别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为了使广大乡镇干部能够安心工作,长沙县不但较早就实行了乡镇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还保证乡镇干部的各项福利待遇都与县直机关的干部相同。为了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县委大力实施“四培养”党建工程,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支部书记,把优秀支部书记培养成典型。
发展前景展望
今后5年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发展为主题,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步伐,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0亿元,年均增长1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确保80亿元,年均增长20%,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000元,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0%。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湖南省长沙县平整规范的农田和民居(资料片)。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