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师范院校的龙头,哈尔滨师范大学担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该校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围绕着育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育好人,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张少杰教授。
“在高校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
在传承中发扬
“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可以铸就这所大学特有的精神与品格,而这种精神与品格又会成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动力之源。”张少杰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解放区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奉行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实行理念铸魂,实践育人双管齐下的育人策略,坚持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20多年,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先进典型:如毕业时自愿扎根边疆的李光武,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尼古拉・查强、“全国抗洪抢险青年英模”邵俊龙等,充分体现了师大学子对党的赤诚忠心、对国家的报国丹心、对人民群众的真挚爱心。因此,学校在“青马工程”中,十分重视用传统引路,用典型引路,用身边的人引路。经常邀请师范大学各行各业的老校友现身说法,使“青马工程”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在继承中创新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实行了三种培养模式,即导师制、课题制、挂职锻炼制。”张少杰介绍道――
首先,充分利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全国9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之一这一学科优势,吸纳从事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从事社会科学教育的知名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的青年企业家等,在教育团队中下设“专业理论导师团”和“成长实践导师团”等两支导师队伍,让教师讲授前沿学科知识,把党的理论与当今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其次,培育一批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为培养工作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保障。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的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和谐社会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组织,探索出了“读原著、听导读、开论坛、办刊物”的四步学习方式。去年以来,学员先后开展“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先后完成了“社会主义大文化、大发展与龙江文化建设若干问题”、“黑龙江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等课题研究。再次,该校与哈尔滨团市委签订了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建设一批校内外培养实践基地,为培养工作提供阵地保障。学校通过选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到哈市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等社区挂职锻炼,着力建设一批需求对接、合作紧密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基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实践活动。
理论和实践的飞跃与升华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仅仅自身获得真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自觉传播科学理论,使真理的光芒传到每个角落。”张少杰说。“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使理论走出课堂,生动地走上街头、厂矿、居民社区。”在中央大街,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编印的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十七大精神宣传材料向过往路人的手中发放,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十七大报告向市民解答在活动现场,他们面对寒风的执著更是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群众;在哈铁机务段,学员们同工人们座谈,就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作了亲切的交流,生态文明研究会会员向市民传播绿色消费理念,经济与法律系的同学解析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动向;在沙曼居民社区,经济专业的同学从宏观经济形势说起,并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二十字中向老人们详细介绍了党对社会保障及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使老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在深入基层宣讲的实践中,一些同学发出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和“自己现在太渺小能为社会做的实在太有限”的感叹。这些也更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理论的热情和奋发进取将来贡献社会的动力。
“我们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他们就好比一棵棵‘蒲公英’,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开展‘青马工程’,就是要充分发挥师范学子的‘蒲公英’效应,通过把大学生青年骨干和拔尖群体培养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再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在未来从事的教师岗位,来带动所有的青年和未来学生群体成为党的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张少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