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千亿产业”思路来谋划经济发展。从现有基础、竞争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重点筹划培育和发展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8个千亿产业,同时培育有可能达到千亿元产值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食品工业,以及达到百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旅游休闲、金融业等,努力
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举措体现思想大解放
1、突出自主创新。实现武汉的科学发展,要求发展导向由偏重速度向好中求快、更重效益转变,发展动力由偏重物质要素和货币资本向更重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驱动转变,发展模式由偏重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开发向更重集约化生态型发展建设转变。而转变发展的导向、动力、模式,关键在于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武汉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以“中国光谷”为依托,打造“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品牌。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技术,支持“两型”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探索在武汉成立国家级的“循环经济研究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同时,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建立“两型社会”建设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平台的技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2、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必须在建设新机制、形成新产业上先行先试,狠下工夫。一方面,探索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机制,建立健全产业的准入制度和政策,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的采购制度,加强城市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尽快形成新型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制定实施大排量行业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强度的地方指标,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广绿色设计,开展“两型”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引进上下游产品的链接项目,加快形成生态产业链;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创意、旅游、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成生态种植、加工、养殖一条龙的循环产业链。
3、打造示范基地。作为全国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并提供示范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必须抢抓国际国内沿海产业转移和武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力争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高端化发展大项目,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打造产业集约化发展示范基地;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产业生态化发展示范基地。
4、实施重大项目。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中心城市,武汉必须着眼于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服务全国,加快枢纽性工程建设,强化武汉作为全国铁路四大枢纽、六大客运中心和四大机车客车检修基地的功能,加快建设全国大型枢纽机场。立足服务区域,积极推进城市圈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区域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形成高等级路组成的骨架路网和干线路网,建成中部地区最发达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立足服务自身,以推进交通网络、生态网络、信息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快农田水利、生态环保、能源保障、社会事业等一系列重要建设工程,努力建成宜居城市。
四、坚持以科学的制度保障思想大解放
1、建立健全有利于鼓励改革创新的组织人事制度。思想解放的主体是人,“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靠人。我们必须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鼓励改革创新的组织人事制度。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领导“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时,既大胆选拔和使用思想解放、作风扎实的干部,又善于保护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的干部,形成鼓励干事创业、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以培养和吸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制定培养、吸引、使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突破性政策,大力培养适应新要求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国家级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人才密集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
2、建立健全有利于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机制。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魄力,建立健全有利于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壮大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大型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保险改革事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金融创新,尽快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着眼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发展一大批混合所有制集团,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据“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招商引资机制,壮大外向型经济;不断推进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建立健全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导向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区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建立高效灵敏的改革信息沟通渠道和紧密有序的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制定“两型社会”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政策,打造一批“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加快建设一批“两型机关”,培育一批“两型企业”,发展一批“两型社区”,形成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导向机制;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把“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行绩效管理,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协同工作机制和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工作格局。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