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融危机呼唤新的金融理论

2008-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颜维琦 我有话说

唐双宁,1954年出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学会顾问,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华尔街金融风暴未了,当人们还在为金融风暴未来的走向而争论不休时,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唐双宁已开始对金融危机下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记者:您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否将导致金融理论的一场革命?

唐双宁:我认为应该是的。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留给人们一个经典的词汇――“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经济。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在18-19世纪确保了平民进入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自由,为西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929年金融危机以后,出现了凯恩斯理论,即“看得见的手”,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否定或者说“扬弃”。

上世纪70年代,弗里德曼因在货币理论上的贡献而获得197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理论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否定,对亚当・斯密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目前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人开始反思美国的经济金融政策,甚至整个世界都在思考,大家曾经奉若神明的许多东西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这势必导致人们对现行经济和金融理论的怀疑和再思考。如果实践证明目前人们所奉行的理论是错误的,或者是有缺陷的,那么新的理论必定诞生。

记者:您怎么评价弗里德曼的观点?

唐双宁:弗里德曼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首先,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但不仅是货币总量现象,也是货币结构现象;不仅是货币结构现象,也是货币力度现象。因为“一块石头放在头上和砸在头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同等数量下,由于货币政策出台的频率和出台的力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我觉得对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要全面地、辩证地去认识、去分析,它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不仅是货币总量现象,还是货币结构现象、货币力度现象。第二,它不仅是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我们前段物价上涨,除了货币问题之外,还有需求拉动型的、成本推动型的、外部输入型的、实物短缺型的,这些都会造成物价的上涨。第三,它不仅是经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我们前段总体讲物资并不缺,但由于心理的恐慌、心理的紧张,造成一些物价的上涨。第四,它不仅是社会现象,还是一个自然现象。比如今年初由于雨雪灾害造成交通阻断,也导致一些产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弗里德曼的观点有贡献,也有缺陷;如果再加上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再去指导实践,问题就大了。

记者:您又怎么评价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呢?

唐双宁: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的理论在一定历史时期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又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这些理论都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这不但因为马克思有其逻辑严密、符合实际的经济理论,更因为马克思有其逻辑严密、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哲学理论。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的一些具体预测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即“高胀-危机-萧条-复苏”,没有过时。站在历史的山顶上看,应当说马克思经济理论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记者:按照您的想法,新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必定诞生,它的核心是什么?具体到我国,又该如何理解呢?

唐双宁: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从实践上要求新理论的出现,要求新的理论指导新的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应该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即有无“同一性”和谁为“第一性”问题。“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于经济生活中,二者是“同一”的;不能因出现金融危机否定市场经济,但也不能迷信市场经济;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但也不能简单等同起来。就根本、长远而言,“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有时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二只手一起抓,缺谁都不行。这一新的理论应该是对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的否定或否定之否定,是新的综合与提升。

在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走回头路,但也不能邯郸学步简单走别人的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比如农村、中西部地区,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需要“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联动才行。

记者:理论会对未来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理论”呢?

唐双宁:这话问得好。我们应用逻辑推理与数据推导、经验判断并用的方式分析问题。比如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判断,光靠数据推导还不够,原因在于很多数据以外的因素并没有考虑进来,比如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心理,许多是不能用数字计算的。这些矛盾的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对危机的影响和扩大起多大作用,还要靠逻辑推理和以往经验的借鉴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