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原本是两条普普通通的小路,但由于它们与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的名字连在了一起,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两条小路,一条叫“朱毛挑粮小路”,一条叫“小平小路”。前者,位于井冈山黄洋界的密林丛中;后者,地处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院外。
很荣幸,我曾先后踏上这两条小路。
那是个春
雨中的五百里井冈,一派烟雨朦胧的景象,一阵紧似一阵的松涛声,仿佛在讲述一个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故事: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四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敌人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围剿,使红四军处于“炊断粮”的境地。为解决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挑粮进山!毛泽东、朱德身先士卒,亲临一线,带领红军战士们靠肩扛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从而粉碎了敌人欲将红军困死在山里的图谋。
伫立在“朱毛挑粮小路”上,我思绪万千:当年在这条小路上挑粮的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们,他们肩负的不止是扁担、箩筐、粮食,还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他们开辟的不止是一条挑粮小路,还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成功之路!
不多时,太阳从雨帘后闪了出来。远处,山峦时隐时现;近处,山岚时浓时淡。在这出神入化的景象中,我仿佛看到了红四军主力从“朱毛挑粮小路”出发,进军赣南、直驱闽西,爬过雪山、越过草地、转战陕北、挥师华北、挺进北平……历经21年浴血奋战,终于在天安门升起了五星红旗!踏足“小路”,抚今追昔,怎不让我心潮激荡,感慨万千。
说来也巧,我也是在一个春雨纷飞的3月,踏上“小平小路”的。
“小平小路”是一条宽不足两尺、长约1.5公里的田间小道。1969年10月,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由北京“下放”到江西,被安排住进了原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座“将军楼”内。与“将军楼”相邻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则是邓小平接受“劳动改造”的地方。起初,邓小平从“将军楼”去拖拉机修配厂劳动,要绕很远的路。当时邓小平已65岁,工人们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且“身份特殊”,便在“将军楼”与工厂之间的田埂上整修出一条距离最近的小路。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小路称为“小平小路”。
我沿着坎坷而泥泞的“小平小路”朝“将军楼”前行。远远望去,“将军楼”宛若一位长者茕茕孑立于清风冷雨之中。我不禁想起,当时正是小平一生中最为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政治上,被剥夺了党员的基本权益;家庭上,长子被迫害致残;环境上,与外界隔绝联系,即使每天上下班,也有军管人员“陪护”……然而,身处逆境的邓小平,不因厄运而怨天尤人,不因不幸而心灰意冷。他像泰山之巅一棵迎风挺立的劲松,因为信念,不畏严寒,始终对党和人民葆有一颗赤诚之心,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特有的铮铮风骨、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可以说,这条小路承载着邓小平对中国命运与前途的忧虑,更承载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振兴的思考。邓小平在这条小路上行走了3年又4个月,也思考了1200余天。1973年2月,邓小平由江西奉调回京,恢复了副总理等职务。或许,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之后,力主开展的“全面整顿”,其最初的设想,就是在这条小路上形成的?而他倾力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其最初的构想,也是在这条小路上萌发的吧?
我在绵绵细雨中缓缓而行,思绪随着崎岖的小路而延伸,从脚下的“小平小路”想到了“朱毛挑粮小路”,进而又想到用两个人名字命名的伟大思想和伟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在它指引下,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它指引下,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我想,绵延于江西革命圣土上的这两条小路,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见证了用两个人名字命名的伟大思想和伟大理论的形成,这正是这两条小路的非同寻常之处。
壮哉,“朱毛挑粮小路”!伟哉,“小平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