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拥有55所高等院校、89家科研机构、49名两院院士、44个国家重点学科、10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位居全国第一、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为1021人。长沙不仅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还是中部地区研发机构最为密集、研发团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中国第一台磁悬浮列车、第一个智能机器人、第一台高功率微波发生器等重大成果都诞生于长沙。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这里刮起的科技风暴,一次次让世人瞩目、惊叹。尤其是自2000年起,长沙的两位科学家袁隆平和黄伯云分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十多年前,因陋就简成立的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如今已成为一座现代新城,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博云新材、三辰卡通……一批名震业界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这里,成为推动长沙发展的引擎之一,成为长沙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高新区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还有中南大学。2000年,中南大学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激发了中南大学科技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自2000年至今,中南大学不仅孵化了60多家高成长性的学科性公司,完成了400余个新产品的市场化,2007年销售总额超过了30亿元,而且成就了一批专家教授产业报国的梦想,创造了全国瞩目的高校成果产业化的“中南模式”。
自2007年始,长沙市将创新创业写在发展旗帜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设立每年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及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所分别按省级、国家级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经费支持。尤其令人兴奋的是,长沙已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007年,长沙科技研发投入42.49亿元,占GDP比重1.94%,接近创新型国家2%的标准,是全国科技创新投入最强的地区之一。
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扮靓璀璨夜空、让世人惊叹的浏阳烟花,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为推动浏阳花炮产业升级换代,长沙不仅成立了浏阳花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组建了中国(长沙)花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首批发起的25家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发展到50多家,并设立花炮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从去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逾500万元,支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使浏阳花炮产业原始创新工程取得较大突破。烟花产业也成为了长沙市在国内外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
湖南大学教授周云山与社会资本联手成立江麓容大公司,走自主开发之路,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中试三轮40台样机的制造。预计明年能形成5万台(套)自动变速器的规模,实现年产值4亿元,改变我国该关键零配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去年长沙还重点实施了“163”产业集群发展科技支撑工程,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支撑长沙产业发展的灵魂。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长沙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3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25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16.63亿元,同比增长22.6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