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老的和曾经最困难的重化工业基地。但是,最近5年来,通过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抓住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历史机遇,大胆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铁西区这一老装备制造业基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铁西区过去5年来发生的显著变化,使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的正确决策,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努力拼搏,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
不平凡的历程
沈阳铁西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和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基地,曾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铁西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艰苦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1991年,铁西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90%以上;所有制结构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13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从5亿元增加到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900元增加到2133元,财政收入从1200万元增加到305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0元增加到889元。企业承担各项社会职能,社保体系没有建立。
1992―2001年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型阶段,铁西遇到的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国家和省市先后注入260多亿元资金对铁西进行改造,但由于体制、机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适应,发展仍步履维艰,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多数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负债沉重,职工生活困难,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使其被喻为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10万多下岗职工没有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职工上访频繁,占马路、堵火车事件不断。城市环境脏乱差。
以2003年10月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为标志,铁西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改革发展成效显著,被国家授予“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与2002年相比,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增长了3.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1万元,增长了3倍;财政收入40亿元,增长了4.6倍;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了8.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万元,增长1.9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登记失业率为3.3%,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是工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01亿元,是2002年的8.7倍,年均增长3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是2002年的10.6倍,年均增长37.1%;实现工业利税62亿元,是2002年的4.2倍,年均增长32%。
三是产业结构改善。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0亿元,比200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6.8%,改变了过去近乎单一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物流、汽车贸易、金融保险、中介咨询、审计评估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辐射面覆盖东北3省。
四是城市面貌变化巨大,人居环境显著改善。5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97.8亿元,干线路网全部完成景观化改造,城区道路总里程达235.7公里,亮化率达98%以上;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基本完成了棚户区和危旧楼改造,全区人均住房面积从2002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4.8平方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造和新建了一大批公益设施。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日益改善,昔日“臭水沟”卫工明渠已成为全市的景观河;绿化覆盖率达35.92%,成为沈阳市最宜居住区。
主要经验
铁西能在短短5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铁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决策,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结果。他们善于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区调整改造新路。
一是中央正确决策和铁西精神的结合。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全球经济也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际市场装备需求大增,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也亟需装备制造业支持。基于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科学判断,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的一步棋。铁西人认清了形势和肩负的重任,渴望重振“共和国的装备部”雄风。他们积极探索创新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并弘扬“合力拼搏、埋头苦干、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铁西精神;同时,积极用好中央的各项政策,如国债专项资金、增值税转型、社保试点、豁免企业历史欠税、国家政策性信贷等,使铁西步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二是政府正确导向与比较优势的结合。装备制造是铁西核心优势。铁西坚持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发展战略导向,大力推行企业兼并重组与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通过搬迁,重新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实现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并举,鼓励优势企业以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内外企业的并购与重组。已完成搬迁的239户企业产值和利税均实现了成倍增长,一批企业产值突破百亿元。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攻关,先后拿出20多亿元资金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规划建设了模具、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等20个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
三是政府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的结合。面对铁西老工业区改造“钱从哪来、人往哪去、企业如何发展”等难题,沈阳市委和市政府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体制机制,以市场的力量打破计划经济的堡垒,激发老工业区的活力,焕发老企业的青春。2002年6月18日,市委和市政府作出了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决策,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整合两区优势,构建一体化管理框架,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效率。区域面积由40平方公里扩大到128平方公里,为铁西老工业区调整改造、配置资源提供了空间。利用“东搬西建”筹集的100多亿元资金,偿还了职工内债,彻底分离了企业办社会负担;对40户重点国有企业的债权、股权进行缩水回购,解除了束缚企业发展的债务链,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使企业能按市场规律改革和发展。
四是强化发展硬道理与提升软实力的结合。铁西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倡导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提升软实力。始终高举“加快铁西发展,回报工人阶级”旗帜,坚持“在改革中维护、在发展中回报、在振兴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使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劳动力素质整体改善。建立了企业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努力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和谐稳定。这使铁西成为投资创业、兴业的热土,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迅速提升。
未来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各项部署和要求,铁西加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到2020年左右,铁西要基本完成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开发沈西工业走廊两项历史使命,努力培育20家超百亿元企业、生产100项世界级产品、搭建5个世界级公共服务平台,将铁西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拥有完善的城区功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两番,达到19.64万元,财政收入实现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5000亿元。农村城市化基本完成,实现铁西老工业区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