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拯救教育首先拯救家长

2008-1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金战 我有话说

2007年,《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出版,铺天盖地的求助随之而来,其中数量最大的来自家庭。随后,我被聘请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中的家长作用研究”课题组组长。这让我有机会、有责任、全方位、多角度地

接触中国的家庭教育。

孩子成为英才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具备英才潜质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黄金期,由于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而“泯然众人”,甚至被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例如:家长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不知道把孩子的特长培养和前程规划对接起来,两代人疲于奔命,孩子出现厌学,提前退出竞争;家长对名校的招生政策理解不到位,强迫孩子在中低档次的作业中浪费时间,令孩子错失成才机会;家长自以为对孩子有求必应,但对理解、尊重、信任等孩子真正渴求的东西,却吝啬至极;孩子青春期精力过剩造成的偏执、孤僻、不务正业,被家长当成不可接受的过失无情打击,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家庭战火连天;少年儿童共有的马虎、粗心等特点,被家长当成孩子唯一的缺点加以批评,掩盖了孩子学习技能上的真实缺陷,使孩子自信心摇摇欲坠……

家庭内部关系没有理顺,教育外部大环境又发生着巨变:互联网时代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孩子们的求知视野,但也让很多孩子沦为这个工具的奴隶,深陷网络不能自拔。让孩子顶住诱惑,学业出类拔萃,谈何容易?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40%,家长辛苦半生,孩子苦读16年,毕业后却加入了失业大军,如何避免这种窘境?

基于以上体会,我认真思索,最后归结起来,家长们的主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点,家长是孩子前程的设计师。有心的家长会从方方面面来设计孩子的前程,其中之一就是艺术特长生。我第一次接触艺术特长生,是在青岛二中当教导主任期间。当时有一个学生,高考离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差了50分,却凭借艺术特长生被清华大学录取。我觉得,这个家长真不简单!我一研究,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第二年开始,我从青岛二中300多个毕业生中间,挑出108个艺术特长生,结果有60多个孩子被选中,占整个山东省艺术特长的1/3,而他们最后全部上了重点大学。正是提前给孩子们设计了个性化的成才之路,才使得他们进入了最好的学校。

第二点,家长是孩子心灵的导师。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社会环境复杂,孩子的心理诉求普遍被忽视;同学交流有限,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的苦闷往往找不到出口。因此,家长必须做起孩子的心灵导师。否则,孩子的心理问题会越积越重。有时,家长要充当孩子倾倒心灵垃圾的回收站。有些家长跟我表态:“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也去学数学,帮孩子补习功课。”这是典型的角色错位。这不是家长做的事,而且这个事家长也做不了。我常说:女儿读高中前,我是个不及格的爸爸;女儿上高中后,我又是一个可以打满分的爸爸。为什么?就是从孩子泪痕斑斑的日记里,从孩子欲说还休的眼神里,我痛苦地反思:一个父亲的角色到底该如何定位?那就是和孩子交朋友,帮助孩子把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及时引导出来、排解出去,同时不断激励他们挖掘潜能、挑战自我,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自发地就能成长为英才。

话说回来,什么是英才?

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是英才吗?只有进入一流企业才是英才吗?

当然不是。只要一个孩子目标明确,心态阳光,学习上有执行力,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英才。一个具备如此素质的人,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倒他呢?

《中国英才家庭造》王金战、郭铭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