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一批新人登上了高校的殿堂,他们是首批“90后”大学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理想、张扬青春,而陪伴在他们身边的辅导员有很多“80后”的身影。据统计,苏州大学新生辅导员共有22名,“80后”占到近半数,其中还有4名是第一次担任辅导员。“80后”和“90后”之间师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90后”大学生:我们也可以是朋友
在“90后”眼中,“80后”是离他们年龄最近的哥哥姐姐,所以当这些“90后”大学生面对“80后”辅导员时,这种不服输、不盲从的劲儿也不时显现出来,强制性的命令、训导的口气并不能令他们信服。“如果能从行为习惯及心理上真正引导、守护我们,那才是一位好老师。”苏大教育学院新生小汤说。
在小汤的眼中,他们的辅导员陈贝贝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军训期间有好几个同学不舒服,陈老师都要亲自陪同他们去校医院,有时候同一天就会有好几个同学生病,陈老师就不停地奔波在训练场和校医院之间。面对铺天盖地的社团宣传海报、激情四溢的招新口号、声情并茂的活动介绍,很多新生感到眼花缭乱,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去找辅导员。陈贝贝对他们的建议是,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或职业人生规划来选择一两个社团来锻炼自己。
年龄上的相近也为沟通创造了不少便利,虽然开学还没几周,小汤他们班已经和辅导员用上了短信、QQ等聊天工具,现下正准备创建一个专属于他们班的群。“在网上,陈老师会帮我们解答一些有关专业学习上的问题,她还常向我们介绍学长们的成功范例,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贝姐’。”小汤说。正是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原先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的辅导员真正融入了这些“90后”大学生的生活。
“80后”辅导员:不要给“90后”贴上特殊标签
苏大商学院08级辅导员的丁良超也是一位“80后”,在他的眼中,这帮“90后”的新生视野广、才艺多。
全民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令“90后”新生颇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架势。丁良超班上的106个同学当中,有20%的同学都拥有文艺特长,有的同学甚至拥有钢琴10级的水平。然而,对于这些甫进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学生来讲,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在一次英语分班考试中,有一个学生没考好,没能被分到快班去,在班上哭了起来。“他们在高中时几乎都是尖子生,有优越感,所以一旦遭遇低谷就会有比较大的情绪反应,不过这都没关系,因为大学之‘学’在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经过四年的锻炼,他们应该会成熟。”丁良超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
已经第二次带新生的陈贝贝觉得这一届学生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闪”,也就是说他们个性张扬,在同学和老师面前都不拘谨。军训期间她曾组织过新生与教官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完全没有犹豫。开学之初,还有学生向陈贝贝建议,是不是可以给寝室辟出个角落来设个小吧台,大家周末在一起喝饮料聊天。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学生们从不羞于表达。
陈贝贝还为“90后”被贴上的刻板标签喊冤。她说,“自理能力差”、“消费观念超前”等这些说法未免以偏盖全,有时候甚至带有误解在里面。而事实上,“90后”不仅有强烈的成才愿望,而且思维理性、创新意识强。基于这种理解,陈贝贝和学生走得越来越近,她有信心将他们引向成功之路,不负这声“贝姐”。
(宋智文婷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