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教育事业破解“三农”难题

2008-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学勇 我有话说

作为中原地区的内陆县市,辉县市既缺乏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又缺乏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破解“三农”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了抓好教育优势、破解“三农”难题的新命题。在统筹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始终把

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有限的财力投向教育,走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路子。

抓基础教育

近年来,我们通过做好基础教育的“加减乘除”文章,不仅全面提高了城乡人口素质,有效减少了农村人口,而且带动了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使教育成为代表辉县形象的“金字名片”。

一是做好改善城乡办学条件的“加法”文章。全面提高城乡办学条件,是抓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为了使山区孩子走上教育脱贫的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做到了“心往山区想,人往山区走,钱往山区投”,多年来不断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大力充实山区教师队伍。2008年,我们又改革以往的轮回支教方式,使一批优秀教师扎根和奉献艰苦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从1998年开始,我们探索走寄宿制学校的办学之路,使山区教育由过去的复式教学发展成为分班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素质,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誉为“辉县模式”。同时,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4亿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提高城乡人口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做好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减法”文章。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建设资源配置科学的城乡学校布局,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使城市和农村学生享受同等现代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科学规划,全面优化学校布局,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592所合并为现在的217所,其中小学由486所合并为160所,初中由61所合并为38所,实现了“上档次,聚人气,创品牌”,先后获得了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等国字号荣誉。同时,我们利用合点并校的机遇,实施了师资队伍的精简优化,进行了“前台”和“后台”的岗位转换,将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开展了“教育功臣奖”、“首届名师”评选等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师资水平,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做好向高校输送人才的“乘法”文章。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坚持对农村的扶贫“输血”,更重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教育“造血”,使教育成为农村家庭少投入、高回报的“绿色银行”。为了使更多的农家子弟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作为重点,全市5所普高有两所跻身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目前全市高中在校生3.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向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000人以上。

四是做好扫清农民子女就学障碍的“除法”文章。我们以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就学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子女在农村和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各种障碍,发挥了除法倍减效应。通过建设一流的寄宿制学校,不仅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而且让更多的农民可以腾出时间安心务工。我们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救助贫困学生基金、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基金等立体式救助体系,开展“一帮一”、“圆梦大学”等救助活动。近年来,仅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就募集500余万元,让339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抓务工培训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展务工培训,让农民进城就业,实现“退一进二”或“退一进三”,促进了择业多元化,架起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桥梁”。

打造“一个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务工培训。经过近年来的滚动发展,我市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1所,被授予河南省职教强县(市)。目前,正在与高校合作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依托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务工培训,全面发展劳务经济,先后成立了8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农民。

畅通“两个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跨区域输出。要减少农村劳动力,仅靠本地区转移消化是有限的,还必须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畅通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两个渠道”,全方位做好跨区域输出工作。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在市场机制下自由外出务工,搭建了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市场用工信息,提供引导性培训和服务。一是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通过务工培训和宣传教育,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民“温饱即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不敢走”的思想认识。采取校企联合、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农民举办经常性、集市式的职介会,开辟了劳务输出绿色通道。

实施“三个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本市城区转移。我们将二、三产业作为转移劳动力的主渠道,面向城区就业需求开展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进城求职的“金钥匙”,加快了向城区的流动转移。一是以拆“墙”带动转移。大力拆除城乡各种壁垒,出台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就业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统筹的制度障碍。二是以增“岗”带动转移。通过强力实施工业跨越工程和项目带动战略,一批重点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竣工投产,吸收大量通过专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三是以安“居”带动转移。我们把“共建百年社区,共创宜居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作为重点,大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聚集、吸纳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力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和小区建设,使进城农民通过务工培训,打工积累一定财富后,在城里安得下、过得好。

抓技能提升

在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中,我们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为突破口,让农民跳出传统农业,实现了就地增收致富。

着眼农村实际,抓好学习阵地,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本领。我们多方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大本级财力投入,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技能。每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00人以上,2007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参训人数达3.6万人。在全市22个乡镇和办事处全部建成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个行政村依托中小学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

结合发展实际,突出培训重点,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抓特色培训。我们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用特色办学,促进了特色区域发展,避免了“乡乡一面,村村雷同”。广大农民通过学习现代种养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形成了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小杂粮等特色乡镇和专业村。我们重点培训和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全国生猪外调大县。二是抓致富能人培训。通过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了“双强”支部书记、“双强”党员等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三是抓土地流转引导。对留守土地的农民,我们加大了土地流转,目前全市流转面积2万多亩,使部分土地集中到通过技能培训的种养能手手中,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辉县市以教育为杠杆,有效撬动了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技能提高的系统工程。一个借教育破解“三农”难题的生动实践,正在辉县大地如火如荼展开,一个新兴的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和经济强市正在崛起。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辉县市市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