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支撑:科研
创作“源头活水”
“在当今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艺术院校应该立足科研、繁荣创作、提升层次来走学科建设之路,这是艺术类高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说。
一直以来,南京艺术学院上下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想建设一个高水平的艺术类综合大学,必须建设高水平的艺术学学科。该学院多年来致力于学科建设的新突破,不断适应艺术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并重发展的艺术教育规律。
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美术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07年,学院遴选了电影学、艺术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通过完善校、省两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管理机制实现了重点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学院逐年加大对科研创作的投入,出台了“学术活动资助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相关条例,从制度上保障对科研活动的匹配资助。近三年来,该学院投入的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和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匹配经费等每年都达300多万元。
“这样的学科水平在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中首屈一指,在全国单科性院校中也是居于前列。”日前,教育部一位专家在南京艺术学院考察后由衷地赞叹道。和谐的发展理念、实效的发展举措,南京艺术学院酿出了一系列“美酒”:目前,该校已经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美术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师资建设:以师为本“树根立魂”
学科的优势靠科研创作支撑,而学科的发展却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构架合理的师资队伍。遵循“不求所有但为我用”柔性人才引进制度,四年来,南京艺术学院采用引进、聘用、兼职教授等灵活办法,形成了“延揽名师领衔队伍为根,专家扛鼎促进发展为魂”的人才发展理念。
2003年,南京艺术学院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引进了伍国栋、居其宏等著名专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强化了音乐学学科的学术力量。对一些薄弱和新兴学科,如舞蹈、影视表演、动画等,该学院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大胆地“请进来”,如舞蹈学院聘请了北京舞蹈学院院学报主编朱清渊教授担任顾问,聘请苏州歌舞团副团长马家钦担任院长等,为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
此外,南京艺术学院还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青蓝工程”、“333工程”建设,加大了人才培养步伐。目前,该学院有“青蓝工程”培养人选47人,“333工程”培养人选19人。
“通过‘外引内培’等政策,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也开始挑起学科建设的大梁,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欣慰地说。
“大师”执教于斯,极大地提升了该学院的学科竞争力。四年来,该学院1人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四个一批”人才,1人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优秀电影表演艺术家”;获得国家级项目与课题12项;1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中国画技法》、《油画技法》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建立国家级、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12个。
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硕果满枝”
优势的学科、优秀的师资,保证了南京艺术学院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日前,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了美术设计类毕业生作品展览,同时音乐表演类毕业生为用人单位准备了一场综合演出,学生过硬的专业实力让到场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赞不绝口:“作品皆是精品,演出精彩纷呈,人才都是真才实学。”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在“艺术关注生活,设计走向社会”办学宗旨的指导下,各专业教学力求贴近设计艺术专业的学术前沿。针对我国当前动画设计实践日趋活跃而专业教育却明显滞后的问题,该学院及时开设了动画设计专业,同时在探索卡通造型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熏陶,使得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在艺术专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4年,音乐学院杨婷婷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琵琶演奏金奖;2005年,音乐学院任洁荣获金钟奖古筝演奏金奖和国家文化部文华奖金奖。此外,南京艺术学院还结合自身优势,为江苏文化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全国十运会期间,从会标“龙腾虎跃”的设计,到运动会火炬、招贴画的设计,再到会歌的作曲、开闭幕式的舞台、音乐制作,全由南京艺术学院包办。更让南艺人骄傲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世”字形会徽也是由该学院毕业生邵宏庚设计的。
除了艺术领域的成就外,南京艺术学院的学术成就也颇为显著。2002年以来,该学院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7篇,博、硕士研究生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