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2006年以来,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我国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说到底就是师资水平的差距。”任茂东委员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张琼认为,城乡间教师配置不均衡,原因在于贫困地区骨干教师资源留不住、引不来。“如果说贫困地区人才资源的流失是让人头痛的‘沉疴’,那么人才资源的难以引进则是贫困地区本身难以医治的痼疾。”张琼说,“现在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一视同仁免费了,但是城乡教师待遇差别却越来越大,这样会导致本来就少的优秀教师大量外流。”
优秀教师留不住、引不来,就只能由大量代课教师、聘用教师来填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仍有37.9万名代课教师,其中81.8%分布在农村。在张琼工作的县城,1000多名教师中有100多人都是没有编制的聘用教师。“代课教师本身所受的教育是有限的,最好的情况是高中毕业。”陈希明委员说,“另外,这些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培养,所以要求代课教师能够出质量比较高的教学效果就很难。”
杨邦杰委员直言不讳地指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他建议,目前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鼓励年轻人下乡创业的政策。
“现在农村基层这么需要人才,而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却聚集在大城市,都向工资高的地方流,向待遇好的地方流,向条件好的地方流。”陈希明委员说,“中组部提出要用5年时间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10万名村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导向。”他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就要鼓励大学、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去、农村去。而这既要靠理想信念,“也要有优惠政策,形成一种导向。”
张琼建议,目前应尽快根据执法检查报告出台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办法,但不要“一刀切”,“要重点扶持真正的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以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第二,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希望在项目的设计、经费的预算上,要有层级性,区别对待。”
此外,在津贴补贴上也要给一定的倾斜政策。张琼举例说,湖北省每年给教师的津贴补贴就做到了区别对待:艰苦地区的补贴标准是3000元到3500元,条件好的县城是1500元到2000元。“如果你不满、不服,就到那样的学校去教书。所以我们要形成人才倒流的局面,从机制上给予这样的导向。”张琼说。
任茂东委员则认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现在,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而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真正原因,在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入口、出口和在岗教师内部存在着多重体制性的障碍。”
他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吸引优秀师资、淘汰不合格教师、促进在岗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培养和造就一支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在城市,义务教育不均衡使得择校之风盛行,择校费越收越高。发生在陈希明委员身边的事让他感到吃惊:“我身边有一些年轻家长、年轻父母,把一个小孩从幼儿园培养到高中毕业,还不算上大学,各种收费下来没有几十万都培养不出来。”
高额的择校费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北京市某著名小学从校长到班子成员都把择校费、赞助费装到自己腰包里,最近都“全军覆没”了。“原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一块净土,现在净土也不净了。”陈希明委员因此质问道,“现在在城市中,小学和初中择校费还很普遍,这岂能算是真正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也表示,择校带来了许多问题。她所在的地方是中小城市,由于择校热,“县市内的很多学校出现了每班七八十人的现象”。“这反映了教育上的不公平,”陈希明委员表示,应该下功夫认真研究解决,“我觉得光检查不行,还需要监管和治理。”
执法检查报告还反映了义务教育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其中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增长,但保障还是低水平的。白克明委员直言:“有些地方有钱盖大楼、有钱买好汽车、有钱出国旅游,但一谈到增加教育经费就没有钱了。关键是钱往哪里用?是不是真正用到教育上了,用到民生上了?”他建议,要加大监督力度,把问题的解决真正落到实处。
(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